33.83万亿基建狂魔说来就来了,颤抖吗?

作者:今纶

据统计发现,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总额33.83万亿,啥叫基建狂魔,这就是!
那么,应不应该这么干?干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是否可以借助这一波基建浪潮调整和改善一些问题,并实现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

对冲风险要讲究“必要性”

首先我要说,加大基建对冲经济风险没问题,是世界通行做法。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曾通过动用公共及私人资金,修筑桥梁、公路、机场、学校等大型公共工程,既降低了失业率,又拉动了经济增长,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
不过,当时的某些技术人员、白领确实有点难受,因为他们要被迫去干一些自己不擅长,甚至在经济正常时期也看不起的工作,工作了一天经常尘土满面,汗流浃背,但是为了生存又没办法。
回到中国的现实:这个33.83万亿不是今年用完,而是从今年开始用,不过现在虽然只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即今年打算用多少),但金额已经是2.79万亿元,那么,今年超过4万亿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要这么干?保就业、保增长、保收入是当务之急。本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在放缓,遭遇疫情可谓雪上加霜:3月4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录得26.5,大大低于预期值48,远不及前值51.8,为2005年11月调查开展以来首次落入荣枯分界线以下。与此同时,中国2月财新综合PMI录得27.5,远不及前值51.9。
(中国财新综合PMI 来源:FX168)
老板们在悬崖边上徘徊,难道员工日子就好过?员工日子不好过,难道员工手上的负债(信用卡欠款、房贷)就消失了?
所以必须用基建去对冲风险,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定要把握好:
其一,往哪里冲?我的看法,一定要在“必要性”上做足文章,比如说你往医疗卫生检疫、5G、智慧城市、教育方向冲,这个问题不大,国家本来也要在这些方向投入,现在无非是加大投入,或者把计划提前,这些都是具有“必要性”的方向。但同时我们要问一句,是不是有那么多地方都需要大力去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现在西部的某些城市的高速公路开得很爽,因为开很远都碰不到几辆车,很难在预期时间收回成本,这样的项目的“必要性”在哪里?
罗斯福当年的工赈计划提出应该遵循的六项基本方针,摘录三项给大家看看,我认为有参考作用:
⑴工程应该是有用的;
⑵工程的性质应使相当部分的开支用于劳动工资;
⑶工程应使国库相当部分的开支得以最终回收……
那些修在非常偏远的人口越来越少的区域地区的高速除了激发自豪感,真的有用?我深表怀疑。这些开支有多少能回收?我很不乐观。
中国很多城市的教育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学位紧缺(包括深圳),不如经过严密谨慎的测算规划之后,给孩子们多修些学校更靠谱,学校多了,就需要更多教师,也需要更多的工勤人员,这才是应该鼓励的方向。
至于医院,大家应该都去过某些著名的三甲医院,人山人海,和赶集一样,在深挖潜力,充分激活本区域的公立、私立医院资源仍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也应该加大本区域在医院基建、设备、人员方面的投入。

某医院挂号处排长队
中国以较高经济增速发展了这么多年了,民生方面的短板、欠账很多,既然要用基建来对冲风险,索性就把这些短板补齐一些。

激活民间资本

那么,对冲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风险?一定要注意债务的风险,不要崽卖爷田不心疼,死命借钱,罔顾本地实际盲目上“高大上”的项目,搞得一地鸡毛,最后自己拍屁股走人,这样的事情我们还见得少吗?
现在最大的风险在于报项目的人急功近利,又有着“对冲疫情引发的经济下滑风险”的牛逼理由,而审批项目的人很多时候并不能对每一个项目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有的审批环节的个别人员根本对这个方向、行业不了解。巨款投下去,结果连个响声都没听见,最后就是银行、社会投资机构买单,其实也是老百姓买单。
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科学审慎的审批,可以借鉴一些大企业、著名风投机构的作法,而且对那些故意“放水”,轻易放不合资质的项目过关的人员要强调“终身追责”的制度。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2019年部分城市、省份日子不好过,增速过双位数的越来越少,一些重要城市的增速也就是在6%-7%的区间。财政吃紧,不要做太大指望。那么就是多渠道融资了:主要包括一般债、专项债,平台债、平台贷,PPP等。
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这说明地方债有可能帮一点忙。
可以用的子弹就是这些,筹措起来不容易。
我的个人看法,这些渠道可以继续去推进,但有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向一定要高度重视:给民营企业家打气,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家加大投入,中小企业指望不上,部分大型企业其实所受影响不大。不过,要人家拿出钱来积极支持国家建设有两点要注意,否则人家不敢拿钱出来。
其一,权威媒体要理直气壮持续不断批评妖魔化民营企业的言论,而且要在政策、法规方面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予以确认,这一点一直在做,但还不够。现在的很多网络言论很不正常,其实对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是有影响的。
其二,如何通过一个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家的权益?我再次强调的是契约精神。某些地方政府是缺乏契约精神的,而且对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够,甚至视合同为废纸。有困难的时候找人融资,满脸堆笑,渡过难关,企业家来要求兑现权益则闭门不见。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孤例。
因此,所谓的以基建对冲风险,不仅仅是对冲经济可能下滑的风险,也希望对某些地方政府一些落后的做法、思路、观念有一个大的冲击,不能在以往的轨道上走老路了,更不能欺负民营企业家,不能耍赖。有空的时候多看看历史书,尤其是“四川保路运动”以及相关影响,当然我推荐的是看国家正规出版物。
学习一点历史,可以让人不那么狂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