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的合成大西瓜,为什么让人上头?
每当有人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吃瓜群众都会骄傲地拿出自己的“合成大西瓜”!
最近这款小游戏风靡全国,在一众八卦热搜中杀出重围,吸引了瓜田里无数奔走的猹。
游戏的规则很简单:随机的水果从上方掉落,相同的水果碰撞在一起,最终会合成一个大西瓜,你也可以理解为2048+俄罗斯方块+水果。
这个乍看平平无奇的小游戏让一众网友欲罢不能……通宵的夜晚里,没有一个水果是无辜的。
这款小游戏究竟为啥这么容易让人上瘾?
图片来源:合成大西瓜游戏截图
Part.1
上瘾这一行为我们并不陌生,尤其在这个时代,快乐不难,上瘾也很容易。为何我们会深陷某一行为中呢?这还要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和抑制控制系统说起。奖赏是个体需要消耗时间、精力或努力去获得的目标,奖赏系统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认知过程,调节着我们的注意、记忆、愉悦和动机我们为什么会上瘾?等。从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如吃饭、喝水等初级奖赏,到追求暴富、权力等次级奖赏,都与奖赏系统息息相关。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斯金纳箱实验”就对上瘾行为心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者将一只被禁食24小时的老鼠关到一个箱子里,箱子一边有个可供按压的杠杆,每次老鼠按到杠杆就能够获得食物,所以小鼠想要觅食时,就会不断地去按压杠杆。
图片来源:Gomez& Alstrøm, 2009
这也揭示了上瘾的基本原理,一旦我们发现某个偶然的行为能带来快乐或满足,我们就会一直重复这个行为,期望从中获得快乐。
但人类远比动物要复杂,即使是快感也存在一定的耐受性。就像很喜欢吃的食物如果每天不间断地一直吃,也很容易会腻,这时候并不是这个食物不能果腹了,而是这个食物的味道已经不能再给我带来快感了,我会去继续寻找其他的既当饱还能带来味觉快感的食物。
虽然现在很多产品都在努力争取我们的注意力,但仍然有大量的学习和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抑制控制系统。它是个体在完成既定目标时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大学生A计划今天要在图书馆看书,但一到图书馆就开始玩起了手机,直到离开图书馆书摆在桌子上还没有看一眼,这时就是抑制控制系统没能成功阻止无关事件的干扰。
当人们上瘾的时候,往往会难以控制内心的渴求,从而陷入沉迷。还有研究表明,当人们上瘾的时候,延迟满足能力也会降低,也就是说人们这时候只想得到眼前的快感,不愿意忍耐去争取更大的奖励。这些都是因为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被降低了,导致个体难以成功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图片来源:Pixels
Part.2
从上瘾的原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上瘾,关键是要产生如下的循环:
那么,“合成大西瓜”这款游戏的哪些设计会让我们陷入这个循环呢?
(1)容易上手,几乎不需要花费成本。
游戏的规则极为简单,而且还融合了以前流行小游戏规则设计,极易上手,学习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人们不需要花费努力,就可以产生“玩玩看”的想法。不像一些大型单机游戏,仅仅学会游戏操作都需要花很长时间,尽管这些大型单机游戏上手以后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快感。
(2)恰当好处的多重奖励,产生持续的快感。
每一次合并水果玩家都会得分,越大的水果分数越高,合成大西瓜还能获得额外奖励100分,阶梯式的积极反馈激励着玩家一刻不停地刷高分冲成绩。游戏结果还会弹出 “你击败了全球百分之几的玩家”的提示,高战胜率能够激起玩家巨大的成就感,也为社交炫耀提供了“资本”。
而且每一次上方出现的水果都是随机的,玩家无法预知下一次的水果类型,每一步都比较随机,强化理论认为随机的奖励更能让人们持续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随机产生的巨大快感也诱惑着玩家继续玩下去。你可能永远都猜不到下一秒掉落的水果会带来什么连锁碰撞,将你带入情绪的高潮和快乐的巅峰。
(3)不知不觉的“很爽很解压”
总的来说,玩家在这款游戏中产生了持续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最直接的感官上的快感,或是较高级的成就感等),而且为了不让快感很快“变腻”,游戏还设计了一定的随机性。同时,获得快感的时间也很短,小的奖励合成大的奖励,玩家可以持续地产生新的期待,只要没结束,就可以一直沉浸其中。因此这款游戏很容易降低玩家的控制能力,让玩家陷入沉迷。
Part.3
图片来源:Pixels
但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并且严重影响生活,那就要注意是不是患上了病理性的“游戏成瘾”。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在2013年把网络游戏成瘾纳入了手册中,对网络游戏成瘾列出了9条诊断标准,在12个月内至少符合以下5条标准的,就能够被判定为是病理性的游戏成瘾:
参考文献:
[1]宫翔. 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前因及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魏雷. 网络游戏成瘾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8.
[3]王凌霄. 网络游戏成瘾者奖赏系统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7.
[4]Daniel L. King,Paul H. Delfabbro.The Cognitive Psychopa- thology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6,44(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宇峰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已获得授权)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