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的预言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袁曹官渡对峙,袁军登高射箭令曹军苦不堪言,正值此时,曹营谋士刘晔献发石车之计以抵御乱箭,有力还击了袁军的弓弩手。此后,刘晔又献计绕营掘堑,使得袁绍谋士审配试图挖地道透营而入的计划破产。小说中,刘晔可谓是官渡之战中曹军举足轻重的谋士,他的策略针对性强、效果好,表现出了准确的判断力。而正史中的刘晔丝毫不逊色于小说,他眼光长远、判断精准,堪称一代预言家。

刘晔,字子阳,淮南成德人,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刘晔二十多岁时曾寄居庐江太守刘勋处。刘勋当时是江淮一带实力较强的诸侯,而同处江东的孙策有心图谋。于是孙策“遣使卑词厚币,以书说勋”,建议其攻打上缭。刘勋见信后洋洋得意,决定出兵。此时“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刘勋询问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然而刘勋最终还是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贸然出兵。结果正如刘晔所料,孙策趁刘勋全力进兵上缭时袭击了刘勋的后方,导致刘勋无家可归。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向部下问计。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而刘晔却认为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阳平山,因山势险峻,曹军一时难以攻克。加上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独不能皆全,驰白太祖(曹操):'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同上)张鲁不久投降,曹操终得汉中。

刘晔随后又劝说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同上)曹操不听,最终回师。最终等到刘备在蜀地稳定下来,主动出击,曹军不仅折了夏侯渊,还丢了汉中。

吴蜀夷陵之战之初,东吴处于劣势,为全力应对刘备东征,东吴向曹魏上表称臣,曹丕喜不自胜,而刘晔却指出:东吴必定不会俯首称臣。因为东吴反复无常,如今正是为了应付刘备而不得已向曹魏称臣,这时正确的做法是不应当接受东吴的恳求,而应当发兵攻占东吴,以此彻底断绝这个后患。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最后,东吴果然毁约又与蜀汉结盟。

刘晔一生历仕曹操祖孙三代,他因势利导多有建言献策,但遗憾的是,其正确的主张拒用者多而采纳者少,这也是刘晔其声望不及其他曹魏著名谋士的原因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