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浙江教育厅教研室:语文《课堂作业本》里的这些“句号”有用吗?
上一届连续四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以及这学期的四年级,我发现《语文课堂作业本》里一直存在以下这个问题,请看截图:
以最后一张图的答题为例,此题是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后进行想象,然后写一段话。答题处共有五条横线,在最后一条横线的尾部已经印有一个设定好了的句号。
大家都知道,每个学生回答的内容肯定有长有短,语句有多有少。假如有学生写了两行,或者三行,或者四行,或者五行,或者五行半,乃至再多一些,这时候,学生需不需要为自己这段话写个句号?如果需要,那已经设定好的句号就成了多余和累赘。如果不需要,可是学生所写的语段距离已经设定好的那个句号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空白,看上去等于没有句号,既不像完整的句子,又极不美观。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因此形成条件反射,养成了不写或忘写句号的习惯。
在这几年里,我发现,很多一线老师和我类似,也时常会遇到上述情况。当我问学生怎么没写句号时,学生就会指着那个已设定好的句号说:“老师,这里已经有了。”我只好说:“那个句号离你的最后一句话还有一段距离,有时还很远,你要自己写个句号,或者你再把内容写长些,让它刚刚好到达那个句号前才好。”
这让学生感觉很奇怪,时有学生问:
“老师,作业本那里的句号很死板,能不能不要印出来呀?”
“有时我写不了那么长呀,要刚刚好写到那个句号前,哪有那么准呢,这好难呀!”
“我们又不是不会写句号啊,不要印出来,让我们自己写不是更方便吗?”
退一步讲,即便有些学生能够写到最后一行横线,也不大可能每个人都能恰到好处地写到已经设定好的那个句号前呀!
再说,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在所写的这段话结束时必须用上的是感叹号,或者问号,或者省略号。如此一来,那个已经设定死的句号怎么办?就当视而不见呢,还是只能服从它的限制,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更何况有些学生想象和表达能力比较强,也可能会多写一些内容,语句超过了那个设定好的句号,这种情况怎么办?还要不要自己动手写一个句号?不写吧,没句号,句子不完整;写吧,那印出来的句号干嘛用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很多老师猜测,大概是问题设计者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把横线写满,而且,还要不长不短的刚刚好写到那个“句号”前。另外,语段结束时只能是陈述句,不能出现感叹句、省略句和疑问句等形式的语句——可是按照这个思路,编题者似乎变得不近情理,甚至刻板教条,有悖教育的规律和理念,这应该也是不大可能呀。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下次印刷时,课堂作业本的设计者直接把那个句号取消掉就可以了。比如,同一本课堂作业本里就有这个例子,请看下图里的这道题,就没有设定好的句号,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诸多问题了:
如此,我们倒有些困惑了,在同一本课堂作业本里,那个设定好的句号,为何有时有,有时却没有?这其中是否暗藏着什么玄机,而我等一线教师浅陋没有解读出来呢?
在此,敬请浙江教育厅教研室予以指教。
此文最终能否被相关部门和人员看到,并不是我们所奢望的,而说出我们一线老师想说的疑惑,便是此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