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说我听:佛家的修行阶梯---十二因缘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佛家将一切都看作是因缘而生,所以能够进阶修行,修行被视为修习者的一种缘分,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第一因缘,无明。
无名即是无知。泛指一切不明缘由的烦恼和忧愁。对世间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不明白。所谓开悟的过程,也就是修习者洞悉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过程,这也是佛家弟子修行的起点和最终归所。
第二因缘,行。
即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佛家称为业行。包括善行和恶行。行最重要的阐述意义却在于“因果”,比如我们现在遇到的事就是以前所作为的结果,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又会为将来所遇到事情的原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
第三因缘,识。
“识”是人们的认知过程,即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便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依据。人在出生之后或者在母体中就会形成意识,比如对饥饿寒冷的排斥,对温暖和食物的向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意识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个意识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我们都会遇到无尽的麻烦,进而产生很多忧愁。
第四因缘,名色。
“名色”分别指心和物。心即是我们的思想意识 ,物(色)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或道理。
第五因缘,六入。
“六入”就是为我们提供外界感知的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神经意识(喜怒哀乐)。这六种器官将我们和尘世间的一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身、香、味、触、法。佛家称之为“六尘”。
第六因缘,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七因缘,受。
“受”就是对苦乐的感受。是一个吸收或消化的过程。
第八因缘,爱。
“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我们接受世间的六尘,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心生喜好和厌恶。
第九因缘,取。
“取”就是选择和吸收的过程。
第十因缘,有。
这里的“有”是一种基于佛法认可的喜欢。是得想“爱”和“取”进境之后的所得,即存在。
第十一因缘,生。
人的出生,以及来世之再生。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有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新再来,但是人的心境可以通过思想认识的转变而得到新生,这就是佛家将心声的阐述延伸到了前世今生以及来世。
第十二因缘,老死。
老死,人生的终结。作为世人,死是一种不容更改的客观规律,接受是唯一选择,不同的只是接受者的态度。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的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是因为有“生”,如果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
“生”的条件种种,最重要的是“有”,即存在。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于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的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
“有”的缘起是“取”,“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身、香、味、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
“取”以“爱”为缘。爱,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都是生死的因。
“受”是感觉,即对客观事物所起得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受,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而触觉又依存于我们的“六入”,即依存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六根又依存于“名色”,“名色”即我们的认知和外在存在的事实。“识”虽是“名色”的一部分,但如果把名色当做认识体来看,“识”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六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识又依存于名色,相互依存。
从现在身、口、意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连绵不断。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连绵不断的“行”呢,缘于“无明”不知呀。
无名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性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做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的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