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河图,相得相合,产生天地万物!
河图“天数五,地数五”的结构方式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变化方式产生了天地万物。其“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基数的结构方式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框架结构,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产生了天地万物。
天和地分别是由阳五行和阴五行在其各自“五位相得”的生克制化运动中形成的,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是在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运动中产生的。河图天数地数数理变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万物的生死变化规律已全部被抽象在河图”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中。
易理是原始于河图洛书的。《易·系辞》在阐释河图的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及其结果时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和指明了天地各有“五”的五行结构及其“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生命(鬼神)万物。
《易经》以五为基数的天地分类法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框架结构,阳五行与阴五行“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分别产生了天和地,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产生了能够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是“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天地万物。
“天数五,地数五”是河图的结构方式,“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河图的变化方式,“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是河图的生成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死)也”是河图数理变化的结果,而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相得与相合。《易经》对河图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的阐述精辟的概括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方式和变化方式,及其天地万物产生的渊源。
《内经》“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则是对《易经》“天数五,地数五”天地阴阳之数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其“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则是对“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五行生克出入运动和阴阳上下升降运动的高度总结。
河图布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并有天数五, 地数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系辞》)。其中,一三五七九为奇数,其五位相得重阳相聚便是天数,“天数二十有五”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和,才称之为天数,明确天数是二十五;二四六八十为偶数,其五位相得重阴相聚便是地数,“地数三十”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和,才称之为地数,明确地数是三十。
显然,“天数五”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天数二十有五”则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后的天数;“地数五”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地数三十”则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后的地数。只有奇数五位相得的数理变化才能形成天,不相得不变化仅是奇数而已;只有偶数五位相得的数理变化才能成为地,不相得不变化仅是偶数而已。只有五位相得,联邦合众,才能成天地之大数,这应是“五位相得”数理变化的意义。河图实质上是天地生成图。
河图以三与八合于东, 七与二合于南, 九与四合于西, 一与六合于北, 五与十合于中(见图) ,天数与地数“而各有合”。奇偶相合就是天地相感、阴阳相合,《易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强调天地相感、阴阳相合的结果是化生万物, 所以河图奇偶相合,亦即天数与地数“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就是化生万物的变化,即“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命万物)也”。河图实质上是万物生成图。
河图数有天数和地数之分, 所以生数成数也应当以天数地数为区分, 不可将天地之数的混合数分为生数成数, 如所谓的“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十为成数”。
奇数五位相得链成一体称之为天数,即“天数二十有五”,天数是个整体;五位相得的数码运动把偶数链成一体成为地数,即“地数三十”,地数也是一个整体。“五位相得”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天生地成,所以生数成数只能以天数地数为区分,不可混而言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天地之数时说:“太过者其数成, 不及者其数生”。生数少, 成数多, 天数少,地数多,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是二十五, 为“不及”, 所以是生数; 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是三十, 为“太过”, 所以是成数。所以“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就是河图的生成数。
石寿棠在《阴阳治法大要论》中指出:“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地亦不凝,而万物不生;非地之阴,天亦无依,而万物不成”。即做为天数的阳数应是生数,做为地数的阴数应是成数。从“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成”来看,阳数应是生数,阴数应是成数。从“阳生阴长”来看, 做为阳数的奇数应是生数, 做为阴数的偶数应是成数。从“天主生、地主成”来看, 天数就是生数, 地数就是成数。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化是一阴一阳的作用,有阴阳即有变化,变化就是始与终、生与成或生与死(神与鬼)的问题。所以,以阴阳论生成,做为奇数的天数应是生数,做为偶数的地数应是成数。明·张景岳曰:“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无始则无终,无生则无成,所以,以生成论,生为始,成为终,所以做为阳数的天数应是生数,是“阳为始”,做为阴数的地数应是成数,是“阴为终”。
生数少,成数多。如果说一二三四五相得之和为十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相得之和为四十是成数,但此多彼少如此大的差距跌破了阴阳的相对平衡法,而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都是奇偶阴阳混合数,数不纯焉何相得?数不纯焉何生与成?
太过不及有正常和非正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这是指“太过不及,其发异也”的异常情况。生数十五与成数四十相比,这是极端异常的太过与不及,不能是正常的生数和成数。
如果一二三四五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阳数三(+1-2+3-4+5=+3),六七八九十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阴数八(-6+7-8+9-10=-8),这实际上是相佐的结果,不是相得,天数和地数、阴数和阳数是不相得的。五位相得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为天数(+1+3+5+7+9=+25天数阳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2-4-6-8-10=-30地数阴数)。
同性相得: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为天数,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阳数之间或阴数之间是同性相得的关系。异性相合:河图阳数一与阴数六合与北,阳数三与阴数八合与东,阳数五与阴数十合与中,阳数七与阴数二合与南,阳数九与阴数四合与西,天数和地数或阴数和阳数是异性相感相合的关系。
天数与地数只能是相合,即阴阳相合。一二三四五奇偶阴阳之数是无法相合的,也得不出生数来,同样六七八九十奇偶阴阳之数也是无法相合的,得不出成数来。阴数之间或阳数之间是相得之和的关系,而阳数和阴数之间则是阴阳相合的关系。“而各有合”是指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的各有合,如河图所示的三与八相合, 七与二相合, 九与四相合, 一与六相合, 五与十相合。
相得的数码运动把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益彰的整合为一体形成天,把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得益彰的整合为一体形成地。相合的数码运动则把天和地联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这应是相得相合数码运动的整体观,这应是河图数理变化的本质,所以说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相得与相合。
天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为二十五,其气微,故其数生;地数二四六八十相得是三十,其气盛,故其数成,这是正常的太过与不及。宋·张载说:“一物两体......两体者,虚实也”。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故天气虚,地气实,虚则生,实则成。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这是宇宙的演变规律。
如何天生地成?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所以天主生, 生的应当是气;地主成, 成的应当是形。气为虚,形为实,故天数少而虚,主生,地数多而实,主成。“阳化气, 阴成形”, 先化气后成形,气聚而有形,有气才能有形,无气何以有形?所以作为生数的阳数化气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作为成数的阴数成形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所以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由于“阳化气”、“在天为气”, 所以做为阳数的天三生“风”于东, 天七生“热”于南, 天五生“湿”于中, 天九生“燥”于西, 天一生“寒”于北(见河图), 是阳生五气, 故在天为气。
河图奇偶相合 形气相感图
缘何天三生风、天七生热、天五生湿、天九生燥、天一生水呢? 从五方而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素问·五运行大论》)。再从五季来看, 东方为春, 南方为夏, 中央为长夏, 西方为秋, 北方为冬, 而春生风, 夏生热, 长夏生湿, 秋生燥, 冬生寒。即天三在东方, 在春时, 故生风;天七在南方, 在夏时, 故生热;天五在中央, 在长夏, 故生湿;天九在西方,在秋时,故生燥;天一在北方, 在冬时, 故生寒。天数三七五九一临御五方, 合应五时, 化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理当如此。
如果说“地八在东方,故生风;地二在南方,故生热......”也能成立,但地八、地二是阴数,风、热是天阳之气,不符合“阳为始,阴为终”、“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是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形,先有气故天数生,后有形故地数成,这也是“阳为始,阴为终”的法则和体现。是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天数一三五七九应是生数。
由于“阴成形”、“在地成形”, 所以做为阴数的地八成“木”于东, 地二成“火”于南, 地十成“土”于中, 地四成“金”于西, 地六成“水”于北(见河图),是阴成五形, 故在地成形。地数二四六八十成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地数是成数。
缘何地八成木、地二成火、地十成土、地四成金、地六成水呢? 因为“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所以“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素问.天元纪大论》) 。
地八与天三相应于东方, 东方生风必然是天三生风, 地八就必然成木,是风生木,即三生八成;地二与天七相应于南方, 南方生热必然是天七生热, 地二就必然成火,是热生火,即七生二成;地十与天五相应于中央, 中央生湿必然是天五生湿, 地十就必然成土,是湿生土,即五生十成;地四与天九相应西方,西方生燥必然是天九生燥,地四就必然成金,是燥生金,即九生四成;地六与天一相应于北方,北方生寒必然是天一生寒,地六就必然成水,是寒生水,即一生六成。
有生必有成, 有始必有终,作为生数的阳数化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作为成数的阴数就必然成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 这是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结果,这是“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的必然结果,这是“阳化气, 阴成形”、“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的理论。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天的五气又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这就是“天主生,地主成”“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理论。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形,是临御五方合应五时的天数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气聚而为物,木火土金水五形才随之应声落地,这也是“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天生地成的理论。
所以天数一三五七九应是生数,地数二四六八十应是成数。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风热湿燥寒五气相生相得链成一体便是天之气,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称之为天气。同样,木火土金水五形相生相得链成一体便是地之形,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称之为地之形,这应是《易经》“五位相得”的本质。
如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就是说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如此生数和成数相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但是“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显然这是在讲天生地成,形气皆具,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风热湿燥寒五气化生的,并非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自然是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气聚而为物。如果说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一二三四五所谓的生数产生的,那么风热湿燥寒五气是由木火土金水化生的吗?没有气,如何突兀出木火土金水五形来?有形无气,既不符合阴阳之理,又不符合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及“阳化气,阴成形”的宇宙演化规律。有形无气又如何“形气相感,万物化生”?
显然“东方生木,木生风;南方生火,火生热;中央生土,土生湿;西方生金,金生燥;北方生水,水生寒”是不可以的,它不符合“阳化气,阴成形”“阳为始,阴为终”的阴阳法则。如果说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即奇偶相合产生的仅是木火土金水,那就有失“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之义了,因为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结果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奇偶阴阳相感相合产生的是具有生死(鬼神)变化的生命万物,并非仅仅是有形而无气的没有生命活力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如果按照天数是生数,地数是成数的观点,那么“天一生寒,地六成水;天三生风,地八成木;天五生湿,地十成土;天七生热,地二成火;天九生燥,地四成金”更合乎《内经》“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理论。气聚而为物:风气聚而为木,热气聚而为火,湿气聚而为土,燥气聚而为金,寒气聚而为水。
所以,木火土金水五形为风热湿燥寒五气所生,然后形气相感,万物化生。天一地六,是一加五成六成水;天三地八,是三加五成八成木;天五地十,是五加五成十成土;天七地二,是七减五成二成火;天九地四,是九减五成四成金,如此,同样可成水火木金土五形,这更彰显了天生地成、气聚为物的理论。五是常数,因为天地之数各有五,是以五为基数而分类的,所以,以五为常数的加减法符合天地阴阳以五为基数而消长进退的法则。所以天数就是生数,地数就是成数。
从发生学上来看,如果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即一二三四五为生数,此其生数发生的顺序应该是:水→火→木→金→土,按此顺序五位乃是水克火,火克木,木侮金,金乘土。五位不能相生更谈不上相得,即水不能生火反克火,火不能生木反克木,木不能生金反侮金,金不能生土反乘土,且又无以相合,这是怪胎!死胎!一发生就无法运动而胎死腹中!无任何生命意义!
白虎通在《五行》中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所谓五行,亦即五气运行之义,除了五种物质外,还必须秉承其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方具有五行的意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产生的水→火→木→金→土不能遵循生克制化的五气运行之义,就不具备五行的意义,所以一二三四五不能是生数!
而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按此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其五位相生相得而遵循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众志成城形成了地之五形,具备了“地”的意义,且又有天之五气与之各有相合,而能产生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这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的本质。“五位相得”的数码运动就是要把风热湿燥寒五气整合为一体形成天之气,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整合为一体形成地之形。“而各有合”的数码运动就是要风热湿燥寒五气与木火土金水五形各有相合以产生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最终彰显奇偶相合形气相感万物化生的数码造化运动。
奇偶相合的数码运动如何化生万物? 河图奇偶相合也就是天地相合、形气相感。而天地相合, 形气相感则万物化生。如何化生? 在东方, 三八风木相感, 才能有“生”;在南方, 七二热火相感, 才能有“长”;在中央, 五十湿土相感, 才能有“化”;在西方, 九四燥金相感, 才能有“收”;在北方,一六寒水相感, 才能有“藏”(见河图)。这是《易经》天地之数“而各有合”的理论。如此奇偶相合、形气相感, 才有了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五个基本变化程序。
“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所以万物化生的标志应是能显示生命活力的“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五个变化程序, 有此五个变化程序, 也就说明有了生命万物的产生。这就是河图奇偶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死)也”产生生命万物的数码运动。
汉·杨雄说:“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成道,五与十相守”。即只有天数五与地数五的相摩相荡,相反相求,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内经》:“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实际上,只有有了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才会有生命万物的产生,这就是河图“天数五,地数五”的本质所在,这就是《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的本质所在。
只有天之五与地之五两五阴阳之气各有相合, 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显示生命万物发生与变化的五个生化过程。河图“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结果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有了神与鬼(生与死)的变化, 也就说明有了生命万物的产生与变化, 而显示生与死的全过程应当是“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变化。即天之五与地之五奇偶之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的目的就是要成“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变化, 而有生命万物的产生。
“五位相得”则终始嗣续,其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形成了天和地 。“而各有合”则相感相应,其上下相召的升降运动产生了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如此五行出入相生相得,天地因之而生成, 五行上下相感而各有合,生长化收藏因之而有规律, 生命因之而有变化, 生杀因之而有往复, 以至生生化化, 无穷无尽。
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 阴阳则是在元气的基础上产生的, 即作为世界初始的元气, 由于它自身的运动, 首先分化为有属性的阴阳二气, 再由阴阳二气两个方面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然而从河图来看, 五气和五形是生成于五方五季的天数地数之变化。
天是由五类事物所组成, 地也是由五类事物所组成, 五行也就产生了, 因为风热湿燥寒五气之间和木火土金水五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遵循着生克制化的运行程序, 而五行学说就是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五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说, 所以五气为天之五行, 五形为地之五行, 即五行应有阳五行与阴五行之分, 这是符合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的。
由于“天数五, 地数五”, 以“五”为基数的结构方式就已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基本框架, 所以用五行学说来分析世界, 那么五行则“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生命万物只有在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相互作用下,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生命发生与变化的五种基本程序。
如果说五行来自木火土金水, 是对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特性的抽象概括, 但木火土金水五形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一旦推衍成为一切事物的分类方法时, 就远远地超出了原来的涵义, 成为一种以“五”为基数, 并用以说明五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概括, 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五行的观念, 并不是五种基本物质, 而是五种基本的程序”。所谓五行,亦即五气运行之义。五气如何运行呢?如五气在天为风生热、热生湿、湿生燥、燥生寒、寒生风, 在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气的相生运动。
风热湿燥寒五气相得形成一体便是天气,木火土金水五形相得形成一体便是地气,这是五气的相得运动。相生相得是五气运行的主旋律,当然还有相克相乘相侮非常态的五气之运行。五气在生物运行的主旋律则是“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相生相得运动,这就是“天数五, 地数五”, 以“五”为基数的“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的结构方式和变化程序,所以说河图的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
天和地虽然分别是由五气和五形构成, 但五气和五形只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进一步展开, 其构成和生克制化的关系只是具体分析和说明对立统一体的某一方, 阴( 地) 或阳( 天) 的内部结构关系和活动规律, 并使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才能更为具体地显示其“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五个生物程序。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非徒一阴一阳也”。这是对河图奇偶相合、五方布阵最好的注说。它指明了天地间除了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外, 还必须有五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 这不仅是因为五气之间和五形之间是由生克制化“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链接为一体, 分别组成了天和地的两个方面,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五气和五形“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运动, 才会产生有显示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五个生化过程。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把阴阳和五行并列, 认为“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的法则运动变化的, 只有阴阳上下升降的对立统一运动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的共同作用, 才会有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
朱熹《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 阴阳化合生五行, 五行既萌, 随含万物”。即把阴阳五行统一于太极, 以太极为本体, 太极化为阴阳五行而生万物, 万物是在五行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 阴阳则是在太极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个太极在元气论者又称为元气) , 所以《周易》的宇宙演变过程是: 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但是从河图来看, 万物是在阳五行与阴五行相得相合产生的“生长化收藏”这五个基本变化程序上发生的, 所以按照“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以及“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的观点, 《周易》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应当是:
由此可见,五行的变化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进行的。五行学说的生命力是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阴阳学说的生命力是高下相召的升降运动。阴阳高下相召的升降运动是推动一切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总根源,所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是在阴阳上下升降运动的框架之内。
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把风热湿燥寒五气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天,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地。“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把五气和五形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地一体,并在“各有合”的升降运动过程中产生了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
所以《内经》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只有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和阴阳相感相合的上下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才会产生“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运动。
由于人身是一小天地, 所以人体也应是天和地的对立统一体, 由阴和阳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从“形与神俱” 和“形神合一” 的思想来看, 也说明机体是由阴和阳两个方面所构成。因为“ 神为阳,形为阴”,机体就是由形和神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从“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气也,气即火也”(《大宝论》)来看, 水火又是形(精)神(气)之根本,所以形(精)神(气)相合也义同水火相济。
笔者论证命门元阳之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主导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从而主宰着机体的生理变化,体现了元神的作用而[1、2],“五脏是形本属阴”(《求正录· 真阴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即五脏与命门就是人体的形神关系或形气关系。由于命火是元气之根本、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藏五脏六腑之精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是一身之阴的根本,所以人体内的形气关系、形神关系、精气关系实质上也就是肾命水火关系。
命门与五脏既是人体内的天地形气形神关系,那么人体内的天之五气就应当是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忧恐五志,五形就应是木火土金水五脏。《颅囟经》:“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者也”。泥丸就是位于脑髓中央的脑心(间脑),脑心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体现了元神的作用,所以脑心就是元神所在,为《内经》的目睛命门所藏纳(见图1)[1、2]。
即魂魄神意志五众神或喜怒思忧恐等情志活动为命门元神所统领。所以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忧恐等就是人体内的天之五气,为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就是人体内的地之五形,为阴五形。即五行在人体内也是一分为二的。形神相合也义同形气相感,因为“神即气也”。《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这个整体就是由五志(神)和五脏(形)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如果说人的整体观是以五脏(形)为中心而忽视情志(神)的重要地位,那就有失“形与神俱”和“形神合一”的思想了。
图1 间脑形似泥丸是整个脑髓的脑心,脑心调控着内脏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作用。人类胚胎早期,脑心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即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有着渊源关系。目是脑心的门户,脑心是《内经》的命门目所藏纳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
命门目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二者是生命之门与生命之室的关系,门与室是一体的,目系只是通道,生命之室(泥丸宫)则是脑心元神所居之处。足太阳起于命门目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由其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足太阳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生命之室随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上额循顶,一分支从百会穴入颅络大脑,以脑心元神之气统帅着大脑识神,然后再下项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以脑心元神之气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