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昭君故里与内蒙昭君墓游记
貂蝉闭月、贵妃羞花、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这四位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盛誉的中国古代美女,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我们湖北香溪孕秀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被后人称为明妃。明妃昭君不仅因为她曾以清新脱俗的绝世美貌征服过汉家君主;也不仅因为她曾在出塞途中骑马拨琴,悲壮的离别曲让远飞的大雁听得忘了振翅而跌落下地;更博人眼球的,是湖北兴山“昭君故里”的厅堂前,镌刻着一副“有大功于国家,以正气还天地”气壮山河的楹联。古代四大美女中被赞誉为民族英雄者,惟昭君一人而已。
然而,历朝历代的迁客骚人,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曾吟诵过昭君出塞的哀怨悲歌。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概括了昭君悲怆的一生,是我喜爱的咏怀昭君诗作之一。为了瞻仰诗中所指的“青冢”,甚至不远千里,北上内蒙呼和浩特,去祭拜昭君的陵寝。
悲怨与功绩的巨大反差,为我们的昭君故里和昭君墓地之行,带来了无尽的思绪。
湖北香溪孕秀
香溪河(作者摄于湖北神农架)
万里长江在湖北境内有条著名的支流叫香溪河。这条发源于神农架,长度不及百公里的河流,沿岸充盈着灵气。丰水季节,它呈现深邃、激烈和壮阔,诞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淡水期间,它显出恬淡、温和和优雅,催生了“落雁美女”王昭君。难怪清代文人在它的岸边留下了“香溪孕秀”的感叹句。
因为工作和旅游关系,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我曾多次乘坐长途客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蜿蜒盘旋,跟着这条钟灵毓秀的香溪河前往昭君故里。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昭君故里为避免被三峡大坝的建设所淹没而后靠的重建。
网上的图文消息报导,若是今天前往昭君故里,再也不用像我当年那样沿着崎岖山路攀爬。兴山县域内已经修建了一条中国最美的公路——全长10.5公里,沿途都是绿色植被、生态园林和碧波荡漾的水库。
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
其中,有4公里的高架路桥,修建在香溪峡谷的溪流之上,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条浮在水上的高速公路。人还未到兴山,游客们便可以享受到秀色可餐的风景。
香溪河畔的兴山县城
据古书记载,王昭君是西汉秭归人氏(秭归名源于《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即由'姊'演变而来。)昭君的故里怎么会出现在兴山县?
其实,西汉时期的兴山就是秭归县的一部分,三国东吴时期才把秭归北部的山区析出,单设了兴山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山腰上的昭君故里
自古秭归出美人,昭君不过是香溪美女的佼佼者。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城西5.5公里处的宝坪村(也叫明妃村),因三峡工程而后靠重建,被高高悬置在半山腰上。
为了旅游和拍摄电视剧的需要,年复一年,新昭君故里不断翻新,其古建规模愈来愈庞大,且越建越华丽。在我看来,基本上背离了王昭君时代的原始风貌而成了奇异的现代建筑群。所以,本文依然选用15-25年前作者自己拍摄的昭君故里旧照,反而显得更加古朴真实。
兴山昭君故里
2008年的昭君村
2020年的昭君村
昭君故里也叫昭君村,1982年开始翻修重建。目前的旅游景区,核心景点有昭君纪念馆、昭君宅和紫竹院、昭君书院,以及梳妆台、抚琴台、王家老宅等系列。
昭君纪念馆
循青石台阶而上,昭君纪念馆的屋檐翘向蓝天,山墙上绘着黑色的图案和纹饰,古朴庄重。正中大理石匾上刻着郭沫若先生手书的“昭君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昭君塑像,高2.8米,丰容靓饰,端庄飘逸。这个塑像出自于内蒙古雕塑大师张恒之手,从数千里之外的昭君“婆家”送来故里,成全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从1997年到2008年,王昭君依然仪态万方,静静地站在故居前,不过后植的翠竹比起杂树来,更加彰显绿色和婀娜。
主体建筑昭君陈列馆,楚地特色的白色浮雕镶嵌墙壁。主楹联也由内蒙书画家孙卓章题写:“昔匈汉和亲举重若轻,今民族团结彩带如霞”。
走近馆前,前面的楹联为“香溪连黑水南北斯大同,有口皆成碑昭君国士风”;其后墙壁上镶嵌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那一副名对,即“有大功于国家,以正气还天地”。
昭君陈列室内,以图文并茂形式,分昭君之县、香溪孕秀、别乡进宫、请行和亲、塞外流芳、昭君流芳等六大板块,详细介绍了昭君的生平和贡献。
1997与2008昭君宅大门对比
昭君宅和紫竹苑
1997和2008,受三峡工程影响而后靠重建前后的两张照片,宅门建筑虽然相似,背景却大相径庭:青青的山岚,变幻为高耸的树林。
昭君宅分前后一堂两院,前院为昭君家人生活区,内设榨房、庖房、酒坊、粮仓、纺织、制茶等手工制作作坊,石碾、石碓等生产生活器具尽在其中。
后院中堂为“宣诏堂”,也就是昭君当年中选美女,传令使宣读诏书之地。中堂左为昭君父母下榻,右为昭君兄嫂卧室。后院如今也开辟为博物馆,陈列着仿造汉代的衣冠服饰、家具摆设。后院楼上则是昭君的藏书楼。
王昭君的前半生,可在参观昭君宅和紫竹院的过程中,慢慢为您讲述。这些故事经过多年口耳相传或文字演义,即使不能讲妇孺皆知,也被熏陶得耳熟能详。但是,身临其境地站在昭君出生和成长之地,再次细数昭君的那一庄庄往事,肯定会有全然不同的心灵感受。
西汉年间,更确切地讲,公元前53年农历八月十五,绝代佳人王昭君出生在秭归县宝坪村一个名叫王穰的殷实农家里。
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王昭君在香溪水的滋润下成长,可谓天生丽质,却又聪慧异常。女红浣纱,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才华和修养,从她的藏书楼中可窥一斑。藏书楼原为早年昭君父亲王穰读书处。王穰十分爱惜书简,时常叫来村中私塾先生,共同吟诗作赋。昭君也常常在此楼读书作画,随时向父亲请教诗赋。
据考证,那年昭君正在楼上作画,看见私塾先生在庭院中吟诗:“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私塾先生皱眉捻须,吟不下去,昭君在楼上接着先生的诗句,高声吟道:“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私塾先生在楼下听见,如醍醐灌顶,击掌叫绝。据说,中国的回文诗由此而起。若不信,你可以试着将以上两句诗倒着念念。
紫竹苑大门
昭君纪念馆西侧,经过一扇圆形门洞,就到了紫竹苑。
史料记载,昭君村绿竹遍野,遮天蔽日,唯有昭君宅紫竹成林,清香秀丽,紫竹苑由此而得名。这里是王昭君和她的家人休息和娱乐的农家院落,不过现在已经被修建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四周回廊中尽是历代有关昭君的诗词碑刻。
当年我们在此见到的庭院,繁花似锦,竹影婆娑。走廊中还有正在生长之中的灵芝,令人倍感惊奇。
竹林中的抚琴台,相传昭君进宫前常在此练习琴曲。昭君抚琴坐像也是汉白玉雕塑,端庄淑静,栩栩如生,再现了昭君的丰仪与秀慧。
相传当年宝坪村村民吃水困难,昭君便和村民们一同挖了一口水井。但是,水井枯荣无常,昭君又带着村里的姐妹伐来楠木置于井中,从此井水四季翻涌,甘美可口。
昭君从小便学会刺绣纺织,常与姐妹们结伴到河边洗帕浣纱。现在,昭君村许多女子仍能熟练掌握浣纱技术。
读书、作诗、绘画、抚琴、刺绣、采橘、汲水、扑蝶、浣纱……就这样,昭君姑娘在此地渡过了她16年幸福的少女时光。
昭君书院
昭君书院为昭君文化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昭君书院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典书籍,馆藏的名人字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同类馆所之最。
紫竹苑北有个小门通往“昭君书院”。院内有一亭,亭中有一座昭君弹琵琶的汉白玉塑像。
在昭君书院里,我们将继续回顾王昭君人生的重大转折:奉诏进京和出塞落雁。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名声在外,成为南郡秭归的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那年仲春,王昭君不得已挥泪别了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下香溪,入长江,历时三个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被封为“掖庭待诏”,字面理解为“在房中等待皇帝下诏”,在皇宫的地位相当低,很难见到元帝。
传说当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王昭君进宫后,因其生性光明磊落,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让昭君自此贬入冷宫,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到汉朝,愿意对汉称臣,请求汉皇赐妃和亲,以期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征求意向,唯独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电视剧《王昭君》剧照(杨幂饰演)
呼韩邪单于临行辞别,朝廷赐宴送行。汉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丰容靓饰,不禁大惊失色,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但又恐失信单于,只得赏给昭君锦帛及黄金美玉,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而不忍归。然后,君王发雷霆之怒,下令将毛延寿斩首。
王安石有诗证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就这样,年仅19岁的汉家美女王昭君,以她绝顶的聪明和非凡的勇气,毅然应诏远嫁匈奴,只身前往陌生的大漠草原。
有人认为,昭君应诏是不满元帝的冷落,负气出塞。南朝诗人江淹在《恨赋》中,袒露了昭君的惆怅心迹:“明妃去时,仰天叹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于是,中国的古代才有了王昭君草原抚琴落雁之传说。
也有人说,王昭君曾写下一首著名的《怨词》,使出塞的故事更增加了悲怆的色彩: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昭君宅里的诸多古代诗词也让我们感到,一个弱女子,远离家乡和亲人,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时时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满怀着委屈和哀怨,悲惨际遇着实令人同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当代人已逐步认识了王昭君的伟大和崇高。1908年,胡适先生在《中国爱国女杰昭君传》的文章中激奋写道:“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人都可怜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楚,却没有一个人晓得赞叹王昭君的爱国苦心的。”
看来,我们必须北上大漠草原,前往昭君英魂归宿地,去寻找对这位巾帼英雄新的认知。
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
航班抵达呼和浩特机场。昭君墓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的大黑河南岸。
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呼和浩特周边草原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茵。历代诗人常常用“谁家青冢年年青”之类的诗句寓意,将昭君墓命名为“青冢”。
也有人认为,“青冢”一词出自杜甫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目前的青冢之地,也称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为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
昭君墓推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
昭君墓的前方不久处,也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目视远方,栩栩如生。
我站在昭君墓前作沉思状,继续回顾昭君出塞的后半段故事。
离别长安的王昭君,在车马和军士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才到达漠北草原,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她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方得保障。
“宁胡阏氏”深得塞外百姓的爱戴。昭君从小就会刺绣和纺织,她把这些技术带到了大漠,结束了匈奴人只穿牛羊皮的历史。此外,她远嫁匈奴以后,北方女性中便流传开了“昭君粉”,按昭君方式梳头理妆。在昭君的感召下,匈汉和亲后的民族交流更加频繁。
不幸的是,昭君与比她大30多岁的呼韩邪单于成亲仅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撒手人寰,留下幼子伊屠智牙师王子。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又不得不改嫁呼韩邪单于的第一阏氏(大夫人)所生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两女,长女为须卜公主,小女为当于公主。
公元前20年,在复株累单于也亡故的一年之后,昭君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念离开人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逝世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葬礼非常隆重。“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君。”而当地人传说,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这座昭君墓。
如今的昭君,在内蒙古的塞外草原,已成为民族和睦团结的象征。一块镌刻着原国家主席董必武诗词的石碑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表达了对昭君的高度评价。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在于她出塞之后,继续促使汉族人民与匈奴族人民和好,使边塞烽烟熄灭了整整五十年。
然而,昭君和亲伟大的功绩,并不能掩盖她本人思乡和人生哀怨的情愫。或许,站在白玉亭内遥望家乡的昭君姑娘,就像她的“落雁”美称那样,为了民族和好之大业,不惜舍身从天坠落自我,永远奏鸣着一曲哀怨缠绵的汉宫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