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江镇梅大畈村:周氏历史源远流长
走进梅江镇梅大畈村:周氏历史源远流长
梅江镇梅大畈行政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南面2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梅大畈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中始居梅姓,村中大片田畈,宋代为梅氏家族所有,故村名梅大畈。后周氏迁入定居,现村民以周氏为主,村袭旧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0.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22亩、山地555亩。有2个村民小组,112户,221人,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马铃薯和水果为业。蚕茧是其特产。
探源周氏历史: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传说中的华夏人类始祖。古籍记载:“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但考古发现,伏羲氏所在的年代距今七千至八千多年前,不可能是少典之父,只可能是少典的直系远祖。关于少典、炎帝和黄帝的关系,古籍中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当初少典国君娶诸侯有蟜氏之女,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后世代相传;次子则世嗣少典氏为诸侯,也是世代相传。至炎帝榆罔氏这一代,当时的少典国君娶妃附宝生子黄帝。
寻绛史传,探源溯本,周姓祖先,首推姬姓的黄帝(公元前25世纪前后在世和在位)。他是父系氏族后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通过战争联合了中原各部落,并做了许多好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造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今陕西黄陵县西北的桥山有著名的黄帝陵。
玄嚣,黄帝长子,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所生。蟜极,玄嚣之子。帝喾,“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蟜极之子。《史记》称赞他:“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在位七十年崩。
弃,即后稷,帝喾长子,古代周族(部落)的始祖,也被后人奉为周姓的始祖。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以为不祥,曾弃之于冰上,故名弃。一只大鸟以羽翼救护,得以不死。其母以为神异,抱回养育,后稷后来成为周人的田祖农神。他从小喜农艺,善于种植,因培植了稷,而被人们尊称为后稷。稷即谷子,又叫粟,其米即小米。古文“周”是鸟与田粟的合文,是大鸟救弃的图腾记述,后成了周姓的标志。
台玺,弃之子,继后稷之官,继承弃的农植事业。叔均,台玺之子,仍为夏之稷官,被尊为田祖。叔望,叔均之子,仍为夏之稷官,娶姞氏,生子不窋。在不窋时代,部落已改称为周部落。不窋之后,经鞠陶、侯亚、孙子都、公孙仲四世到了公刘。公刘,公孙仲之子,是古代周族的著名领袖。晚年的公刘率领周族迁徙至泾水中游的豳(今陕西彬县东北、旬邑西南),开垦种植,安定居处,大力发展了农业。《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之后,经辟方、高圉、侯侔、侯旅、亚圉、景伯公父、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公叔祖类十一世,到了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古代周族的领袖和祖先,他所在的年代正值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47至1113年)。《史记》云:“古 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避免西北方游牧民族的攻掠,他带领亲族迁到关中平原西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臣属于商的国家,国号为周;并带领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日趋强盛,被后人尊称为周太王。娶妃太姜,生子太(泰)伯、仲雍、季历。季历娶太任,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姬昌娶太姒,生十子,次子姬发,即周武王。
姬昌,商末周族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周国不断强大,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与商王朝的关系也从附属国变为与之对抗的独立国家,“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灭商建周的基础,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后被尊称为周文王。
姬发(?—公元前1043年),文王次子,即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继承先父文王遗志灭纣克商的战绩,在《史记》和许多古史籍中都有详细记载。经长期研究考证,已将公元前1046年认定为武王进行牧野决战、翦纣灭商之年,也即西周王朝的起始之年。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长安)。
武王先娶妻太妊,继娶吕尚之女邑姜为妾,生子姬诵(成王)。
从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至周幽王被杀,西周共历十一世十二王,计276年,十一世的直系世系表为: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繄扈)—懿王(姬囏)—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涅)。其中懿王与夷王之间另有孝王(姬辟方),为懿王的叔父,孝王卒后仍由懿王之子夷王继位。
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幽王之子,春秋时期东周的第一代国王。幽王被攻杀后,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周烈,即姬烈,周平王少子,受封于汝南,封为汝南侯,始改姓周,被后世尊为周姓始祖。《百家姓考略》认为:周姓起自“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及《古今姓氏书辩证》(宋·邓名世撰)记载,周烈之后至周燕的直系世系表为:周烈—周懋—周文—周昇—周兴—周晏—周安—周弘(宏)—周明—周隐—周寿—周容—周休—周雄—周晖—周宽—周员—周成—周邕—周秀—周仁—周球—周应—周道—周约—周燕。其中周仁在世时,汉灭秦,汉武帝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让其续周嗣,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周燕,周约之子,仕汉宣帝时郡决曹掾(掌管郡中罪法决狱诸事的佐吏)。周燕有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都以儒学传家。燕以后的世系传承为:燕长子膺朝(子兴)—周南—周询—周嘉—周隆—周学—周珪—周福—周尚(宜)—周裴。
此时,周氏祖先这一支系已从河南迁至今山东省西北部的古青州一带。从古文献记载和众多周氏宗谱中认定:魏晋时的周浚、周顗父子 “世家青州”,是周仁、周燕的裔孙;南迁始祖归仁公“原籍青州”;周敦颐的先祖也是“世居青州”。
周浚(?—公元289年),周裴(斐)之子,曾任晋扬州都督,封安东将军,爵为武城侯,为晋室重臣。周顗(公元269—322年), 字伯仁,周浚长子,袭父爵武城侯,后任晋吏部尚书,正史《晋书》中有关于周顗事迹的详细记载。查古代地理志,那时的武城即在古青州这一带。“顗生子闵、恬、頣;頣生子琳、璨;琳生子文;文生子漳、淳、沄;沄生子表;表生子才卿。”“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侯,生归仁、怀义。”归仁仕唐为襄阳刺史,封息国公。归仁公即宽饶公,字归仁,“世家山东青州,”为周氏这一支的南迁始祖。
归仁公以下的直系世系为:归仁—贵珠—文颖—安时—如锡—弘(宏)谦—崇昌—寓(禹)—惟简—瓖—彥朴—虞宾—从远—智强—辅成。周崇昌,周宏谦之子,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荣归湖南道州宁远县大(太)阳村。周辅成(公元984—1030年),原名怀成,周敦颐之父,历官多善政,任终贺州桂岭县令,以子贵,赠谏议大夫。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惇实,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次子,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出生于道州营道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著名北宋哲学家程頣称他为“汝南周茂叔”;南宋魏了翁说“先生之先,世居青州”。历任郴县、桂阳县令,南昌县知县,合州判官,虔州、永州通判,郴州知府等,屡有治绩。周敦颐一生爱莲,在自己所筑书堂前凿池种莲,将书堂命名为“爱莲堂”,并撰写了著名散文《爱莲说》。卒后葬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莲花乡东城村周家湾。去世后,先后赐谥号元公,追封汝南伯和道国公。生二子:寿、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