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融先生的成长经历

《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是老舍先生的散文,文章很短,但我仍担心占用读者太多时间,只好掐头去尾——

比如说吧,下午三点他须到观音岩去开会,到两点半他还毫无动静。“宗融兄,不是三点有会吗?该走了吧?”有人这样提醒他,他马上去戴上帽子,提起那有茶碗粗的木棒,向外走。“七点吃饭,早点回来呀!”大家告诉他。他回答一声“一定回来”,便匆匆地走出去。

到三点的时候,你若出去,你会看见马宗融先生在门口与一位老太婆,或是两个小学生,谈话呢!即使不是这样,他在五点以前也不会走到观音岩。

路上每遇到一位熟人,便要谈至少有十分钟的话。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过去解劝。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有人追赶扒手,他必然得加入,非捉到不可。看见某种新东西,他得去问问价钱,不管买与不买。看到戏报子,马上他去借电话,问还有票没有……这样,他从白象街到观音岩,可以走一天。

幸而他记得开会那件事,所以只走两三个钟头。到了开会的地方,即使大家已经散了会,他也得坐两点钟,他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很亲切,很细腻。有人刚买一条绳子,他马上过来练习跳绳——五十岁了啊!

七点,他想起来回白象街吃饭,归路上,又照样的劝架,救火,追贼,问物价,打电话……至早,他在八点半左右走到目的地。满头大汗,三步当作两步走的。他走了进来,饭早已开过了。

马宗融先生真是妙人,当代可以和他相颉颃的大概只有舒国治先生了。

舒先生赴宴,喜欢挑最远的路线,一路闲走一路闲看,但没听说他总是迟到,大概他出发比较早。

舒先生的经历比较独特,据他自述,他父母生他时岁数很大,两人相加超过110岁,所以对他很宽容。但是,照很多人看来,舒先生的日子太苦,今年64岁,仍是租房子住,几年前才娶到老婆,家无积蓄,以每周写一两篇短文糊口。

而马宗融先生不一样,他是堂堂的大学教授,文学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于1919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回国后一直在各大高校当教授。

马先生的成长经历让我好奇!在现代社会,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寸步难行,别说当教授了,就连小学生都当不上!每天早上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愿起床,我的心里很难受,但也只能反反复复跟他说:“爸爸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幼儿园!”

马克思有句名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