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明显,孙伯翔新作难服人,碑帖融合不成功

孙伯翔先生的一幅书法新作面世,引起了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有的人对其赞赏有加,有的人则认为退步明显。实际上,孙先生的字的确大不如从前。面貌是新了,却丢了传统书法最重要的韵味、气象,走上了流行书风这条不归路。

孙伯翔

孙先生早期的字是非常好的,一心扑在《龙门二十品》上的他,不仅掌握了魏碑拙朴的外形,也将这种不加雕饰的书体写出了朴茂、厚重的韵味。做到了见功见性,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就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可见孙先生早期的字在传统上有很深的功力。对于他这一时期的字,包括本人在内是非常喜欢的。石开对他这一时期的字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赵之谦以柔克刚,孙伯翔以刚克刚。

石开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始于清朝的碑学运动,出了不少大家,赵之谦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写得一手精妙的魏碑,还善绘画、篆刻,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能够与他并列,在当代创新书风笼罩下的书坛,可以说绝无仅有。这个评价肯定了孙先生的书法新面貌是成功的。实际上,这时孙先生的字的确浑厚、耐看,是不折不扣的好字。

赵之谦作品

如果孙先生沿着这条路自然发展下去,功到自然成,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就会像当代书圣于右任一样,既有魏碑的宏大气象,又有浓浓的书卷气,真正实现碑帖的融合,并写出自己更高层次的新面貌。但是书坛创新在沈鹏、张海的推动下,早已蔚然成风、走火入魔,书法好不好不论,只要创新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沈鹏语)。

于右任作品

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就是传统立场一直坚定的孙先生也难免动摇。毕竟当代书法的评价标准就是“创新”。对于他来说,功夫下得已经足够深,就差临门一脚了,或许创新真会成为开宗立派的催化剂。然而事与愿违,传统书法一直强调“道法自然”。在功夫下到的前提下,新面貌自然出现,根本不需要拔苗助长,孙先生功亏一篑,实际是被沈鹏给害了。

就像孵小鸡一样,日子够了小鸡自己就能破壳而出,这是符合自然的新生命诞生。如果人为剥皮,会将这个新生命扼杀在幼年。在孙伯翔先生的新作中,一改魏碑的厚重,凝炼,刻意加入了帖派书法的流畅、连笔,两者并没有有机地融合,显得格格不入,更致命地是点画变得飘忽、轻浮,这在帖派书法中都是大忌。

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看历史上的帖派大家,尽管运笔流畅,点画却非常扎实,而孙先生的字点画明显浮在纸面上。甚至有的字都不是中锋用笔,小笔写大字,按、搓这种当代流行、古人反对的运笔方式比比皆是。整个这幅字被糟蹋地不成样子,空有魏碑的躯壳,已经没有了朴拙、厚重的神韵。再加上墨色设计这种西洋美术化的表达方式,整幅字古韵尽失。

孙伯翔新作

古人的作品从来都没有主动追求墨色变化,偶尔的浓淡变化也是自然书写呈现的结果。自从书法受到西洋美术影响之后,开始刻意追求这种效果。忽略书法本应该有的意蕴,追求浮华、皮毛的东西,的确能带来新面貌。这种新面貌如同涂脂抹粉,一旦过了,就像妖艳的女人让人生厌。况且在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上化妆,就更没有价值了。

孙伯翔早期作品

总之,孙先生明显放弃了功力的追求,因为这需要时间和学养,在形式上做文章会立竿见影,尤其是把西洋美术的对比、变化等理论用在书法中,更容易短时间出效果。不过,这些浮华的东西虽然容易抓人眼球,却是一时的流行,很难在历史上立得住。事过境迁,还是深厚的功夫才能流传,孙先生走上这条路殊为可惜。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