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真的能够生存吗?】读《健全的社会》有感:人应该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应该适合人?
《健全的社会》
关于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犹太人。他不仅是精神分析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也是一位极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的理论特点,就是融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由于他善于将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的分析,也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弗洛姆借助心理学方法,对“一个社会是否也会患病”这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指出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适应人的需要的社会,是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他人手段的社会,也是个人的幸福和发展成为核心关注点的社会。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我们不能只从个人是不是适应社会来看他是不是有精神问题,相反应该先看社会是不是适应了人的需要。只有一个社会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合理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个社会才是健全的。
一、关于“一个社会会不会生病”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社会只要还能运转,就是正常的。所以只存在个人能不能适应他所在社会的问题,而不存在社会能不能适应人的问题。弗洛姆明确反对这种社会相对主义观点,从书名《健全的社会》就能看出他的态度。因为我们讨论健全社会,就已经包含一个假定,那就是存在不健全的社会,否则这种讨论就没意义。而不健全的社会,就是表明社会也像人一样会生病,并不都是正常的。为什么社会相对主义不正确?因为这等于是说,古往今来的社会只要存在就合理。奴隶制社会的奴隶生来就该被奴隶主奴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就应该被资本家剥削。这无疑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
二、关于真正健全的社会
判断社会是否健全,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用来衡量社会的标准。不该用“社会是不是能运转”这样一个相对标准,而应该有一个普遍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弗洛姆一直倡导的人本主义标准。在这里,“以人为本”就是看社会能不能满足人性的要求。如果一个社会运转的要求和人性的要求有冲突,那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而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就是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只有一个社会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个社会才是健全的。这是弗洛姆对健全社会最简单也最明确的定义。
三、关于人的需求
弗洛姆承认,人来源于动物界,所以生理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又超越了动物界,所以他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动物的生理需求。人会感到恐惧和痛苦,也会有自己的感情和追求,会和他人建立联系,也会寻求他人的认同,这些都是和动物不一样的,只属于人的“独特处境”,所以这里说的人的需求,就是源于人的独特处境、人的存在而出现的需要。
在书中,他分出了5种基本的需求,分别是:
1.交往的需求,也就是和他人建立关系,摆脱孤独和不安的需求。
2.超越的需求,也就是人通过自主创造,超越他在自然界的位置,完成自我实现。
3.寻根的需求,就是对代表自己来源的事物的依恋和渴望,比如说对母亲、对血缘、对土地,或者对自己的国家。
4.身份感的需求,这是我们体验自我意识,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地位的前提。
5.定位与信仰体系的需求。就是说人在世界上,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这里。
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同,弗洛姆并不着重探讨需求的层次,他更想指出的是,人要满足自身的需求,其实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就是后退,回到动物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界合为一体;另一条就是向前,发展人类自己的理性,成为真正健全的人。这种前后两分,也是弗洛姆提出的需求的共同特点。
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健全的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富强和自由只是表面,其内在依旧是服从和奴役,依旧是人为了满足社会,适应社会而存在,而不是社会为了人的需求而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被异化,就是人的活动成了一种和自己对立的力量,结果是这种力量压迫人去行动,而不是人掌控这种力量。于是他创造出来的物成了他的主人。在现代社会,这种异化是无处不在的。人创造了资本工业的庞大机构,但结果这些企业却成了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存在,个人反而只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成为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这样的社会中的人,是精神健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为了安全感放弃了自我,失去了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没有创造性,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也没有能力去爱。他的安全感只是来自求同,为此把自己的棱角全都磨灭。他向往的成功,就是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他和别人的关系,不是交换就是利用,即使婚姻关系也是这样。这种社会,当然不是健全的社会。
五、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过去曾有过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一些问题的暴露,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社会的问题,并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弗洛姆在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
苏联的方法,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取消市场,全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大家都听国家的。这样工业社会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弗洛姆说,完全没有,因为这是在重走集权政治的老路,也一样是在“逃避自由”。所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苏联的最后崩溃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美国的方法,是超级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自己也注意到了原来的制度对人过于忽视,结果工人对工作失去兴趣,生产率降低,而且导致社会冲突加剧,所以资本主义要进行自身的改进。方法就是所谓的利润共享。让工人通过持股、获得福利保险、缩减工时等一系列激励手段,来分享公司利润的增长,让工人的收入和工作成就挂钩,调和劳资双方的矛盾,但弗洛姆认为这不过是改进版的计件工资制度而已。让工资和业绩挂钩,确实可以提高工人积极性,但是这种分享的多少还是由管理层决定的,不代表工人不被剥削。而且,对于解决工业社会中人的商品化,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这种方法也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在推波助澜。
六、实现“健全的社会”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弗洛姆认为,所谓健全的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他提出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让工人有参与其中的兴趣和动力,为此要让工人参与决策和管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政治方面,他提倡分权的制度,让社会团体参与决策流程,让公民成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象征性地投个票。
在文化方面,要改革教育,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塑造对社会有用的螺丝钉。
这三个领域的改革是要齐头并进的,不能彼此分开,否则努力就会落空。
金句
1.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适应人的需要的社会,是个人的幸福和发展成为核心关注点的社会。
2.我们不能只从个人是不是适应社会来看他是不是有精神问题,而是应该先看社会是不是适应了人的需要。
3.人来源于动物界,所以生理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又超越了动物界,所以他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动物的生理需要。
4.人要满足自身的需求,其实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就是后退,回到动物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界合为一体;另一条就是向前,发展人类自己的理性,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全文1734字,阅读共6分钟
近日拜读《健全的社会》(艾里希·弗洛姆著,孙恺祥译)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社会中所有人的精神健康的探索。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远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的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
我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三者合一的、充满着“人事物”的社会。它们一起建立和衡量健全社会的坐标系。这三种关系中,最简单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只有人这一端是活泛的;人与自我的关系,居其次,人与自我都是活泛的,但统一于一身,通过自洽,还是好协调的;最难以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端都是活泛的,且各执一端,要协调统一,谈何容易?
我们知道,人从动物世界进化而来,组成了经济、政治、生态等诸多文明的社会。这种人类进化史决定了人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动物属性,包括了对饮食、睡眠、性的根源性需求;经济属性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下表现出来的需求,是自然属性的进一步衍生和发展,至今已扩展到了所有领域;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侧重分析了人类的社会属性,也就是综合了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实现过程来分析的。他认为人类的社会属性根源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这种“根源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人的需求”是由“与他者关联和自恋-爱、超越-创造性与破坏性、根性、身份感-个性与从众行为、定位坐标系与信仰体系的需求-理性与非理性”五个维度组成的。这五个根源性的需求其实不难理解,我亦非常赞同。也许是翻译的缘故,感觉文字有些拗口,我更愿意将“与他者关联和自恋-爱”理解为“连接-爱”,并将顺序按照人的一生成长顺序调整并简化为根性、连接、身份、超越、信仰。循着人的一生成长历程来理解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源性需求,在我看来更方便一些。
无独有偶,另一个人也研究分析了人类的需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大致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面,这是马斯洛对健全、健康社会的另一种架构,与弗洛姆所研究的健全、健康的社会,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我们的社会现状有不足,我们自己要健全。
根性、连接、身份、超越、信仰,是构成一个健全、健康人类社会的根源性需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也有责任遵循健全、健康社会的五大根源性需求,把自身、家庭和单位作为一个小社会来经营管理。我们需要先把自身经营好,处理好我们自身与自身的关系、与周遭事物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然后再创建一个健全、健康的家庭、单位小社会,建设一个健全、健康的大社会。
我们的根性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看得见摸得着、吃得饱穿得暖的传统,是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绵延几千年、无往而不胜的生存智慧。
其次是连接。爱是最好的黏合剂,人们在爱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迷失自己反而更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大同世界需要大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放在今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宗旨和情怀就是这份大爱的真实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字,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如何实现和谐,已经道出了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其次是身份。身份之后紧跟着的是职责、权利、义务,此乃名分大义。作为个人,其终身的责任就是把自己推送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名分的顶点,以赞天地之化育;作为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解决生存问题的驿站,家庭成员之间以爱之名助其不断向上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其次是超越。超越性是人性之根源性,具体到某个人能不能实现超越则另当别论,无损于超越的根源性。我们要强调超越有道,弯道超车属于违规,但弯道超越却是超越之道。怎么理解和实践?那就是要遵循规则,实现创造性的超越,避免破坏性的超越。个人和家庭、单位都要做好其成员弯道超越的规划,才能在人生有限的道路上把其成员推送到那个力所能及的顶点。
最后是信仰。大道至简,道德是最好的信仰,共产主义是最高道德领地。道德不能空谈,空谈就是坐而论道。道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斗争中产生的,来源于实践。因此,道德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践行,才有道德的价值和意义。道德是能够让我们行得端、走得远、吃得饱、穿得暖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