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从古刺桐到威尼斯,一条是穿越两个历史时段的时空之路,一条是连接东西两端的商路,看似不同,实质都是商人所打造。从不谋面的东方和西方恰恰是穿越山海之隔的贸易线路而紧密相连。贸易就像一双看不见的巨手,推动和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思想观念的革命甚至战争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带来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东西方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正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戴泉明《天下之货仓》九州出版社
本文4224字 插图23幅 视频1'10'' 阅读8min
【编者按】直至上期,建议作者重构的9组文化遗产及其核心价值(突出普遍价值)已全部阐述完毕。这9组文化遗产是:①安平桥与洛阳桥(122期);②八卦沟与德济门遗址(123期);③德化屈斗宫古窑址(124期);④山川坛石笋(125期);⑤老君岩造像(126期)、九日山祈风石刻(127期)、真武庙与天后宫(128期)、(延伸话题:指南针与道教,129期);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131期);⑦开元寺(132期)、东西塔(133期);⑧泉州府文庙(134期);⑨伊斯兰教圣墓(135期)与清净寺(136、137、138期)。以上文章共112356字,插图503幅。加上“主动删除”的117—120期的55672字和222幅插图,总共168028字,插图725幅。感兴趣的看官可以点击调阅(以上文章及除网络图源外的插图已申请版权保护)。北京有学者告诉乡音君,作者的研究方法另辟蹊径,采用横向的、跨文化的、图像的比较,故发现以往所没发现的历史细节,其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图文互证,很有说服力,完全可以再出一本论著。为了方便看官预订新书《天下之货仓》。乡音君已将130期列入“精彩推荐”,不论看官看到哪一期,只要点击标题下的蓝字“乡音文化”即跳转到主页,再点“精彩推荐”便跳转到130期,即可打赏预订。请注意,点“关注”再“留言”收件信息;或与15906060391咨询。谢谢诸位看官大力支持。本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对已推送的关于泉州重要文化遗产的9组16期的图文做个归纳和总结。建议作者认为,能够驾驭这众多不同类别文化遗产的主题是“历史中心”这样的概念。这样可避开非共识的概念以及找不到比较对象,尤其是历史长河已经淹没的东方大港的遗迹。
\
截至2019年7月,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869项(含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213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38项遗产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有遗产,这些遗产分布在167个国家(文化遗产项目“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归属尚未确定)。世界文化遗产 英国 博马里斯和哈勒赫城堡(图源: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在869项文化遗产中,以“历史中心”概念申遗成功的46项的文化遗产中,欧洲30项,北美洲6项,南美洲8项,非洲1项,亚洲仅有中亚2项。中国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为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文化遗产37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双重遗产4项,没有以“历史中心”命名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 罗马历史中心(图源: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图为圣母百花大教堂(图源:世界遗产中心官网)“刺桐历史中心”源于卢格霍德关于13世纪世界体系的新历史叙事建构。所谓“世界体系”是基于跨国交易、全球经济分工与等级排序的统合性的历史分析框架。此前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则是由欧洲人(西方)所主宰的全球权力及其经济秩序。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则论述在“现代世界体系”之前存在另一个古老的世界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卢格霍德将泉州列入13世纪世界体系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个时期开始的跨文化互动影响了东半球绝大多数地区,由陆路和海路联结成的贸易网络几乎可以触及各个主要贸易城市和港口,开罗、布鲁日、热那亚、撒马尔罕、巴格达、马六甲和泉州等中心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枢纽”[1]。用当今时髦的话说,这是中古世界贸易体系的“区块链”,而刺桐(泉州)正是这“区块链”之一。
美·珍尼特·阿布—卢格霍特著《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图源:网络)加万尼·列昂纳多《马可·波罗归来》(1848年), 图为马可·波罗返乡后向亲友介绍从东方带回的宝物。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马可·波罗罐” (960年—1 2 7 9 年) 产自德化窑。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藏 。乔凡尼·贝里尼与提香《诸神之宴》油画(1514—1529年)。画面中有三件中国瓷盘。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来看,刺桐并非是欧亚大陆独一无二的大港,但13世纪世界贸易体系的8个次体系中心抑或是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50个“历史中心”尚无一个中心像刺桐拥有这么多外来文化的历史遗存。毋庸置疑,1250—1350年的100年间,刺桐港执东西洋航线之牛耳为“东方第一大港”、[2] “世界最大港”。[3]贸易打造的刺桐城更是“贸易离散社群(tradediaspora)”[4]的东方根据地:“中国的泉州更是汇集了阿拉伯商人、意大利人、犹太人和印度商人等以从事海外贸易著称的几大商人社群”。[5]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发现宋代海船轰动世界。(图源:泉州海交馆)1991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在九日山祈风石刻群考察。这是12—13世纪泉州官方为迎送蕃商的纪事石刻,为中世纪唯一的海上贸易的史实记录。(图源:蒋长云/摄)
1997年泉州旧城改造,在津淮街地下发掘出60多具穆斯林墓盖石。(图源:蒋长云/摄)
随着侨居蕃商客死他乡的人数增多,泉州还形成专门的公墓区。图为泉州海交馆收藏的穆斯林墓盖石。(图源:蒋长云/摄)刺桐城镇南门外的 “蕃人巷”便是来自地中海、印度洋和南海沿海城市的“贸易离散社群”的移民聚居区。迨南宋季年,“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6]这些定居刺桐城的异国商人社团学习当地语言、习俗和商业运作方式,成为构建东西方贸易网络的跨文化经纪人和维系跨国商业活动的保障力量。而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宗教及其教寺成为这些商人社团在异国他乡的精神家园和“桥头堡”。[7]
刺桐穆斯林的精神家园——泉州艾苏哈卜寺(清净寺)(图源:宋元郎/摄)
泉州南门外聚宝街是历代的贸易集市,繁华一时。(图源:蒋长云/摄)因此,“商业主义”是刺桐的灵魂,“多元文化”是刺桐的精华,“天下之货仓,文化之码头”是串联9组文化遗产的“主轴”。“刺桐历史中心”是新历史叙事建构的主题重构,其优势首先在于高度概括,尤其是是其比较分析对象具体化且差异性凸显;其次,可避开了尚无国际共识的“海丝”概念和无休止的“缓冲区”的划定及质疑;再者,“刺桐历史中心”是13世纪世界体系的诸次体系中心城市新文明形成和多个文化交融的杰出典范,是中国迄今唯一的申报项目主题。“刺桐”驰名天下,得益于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传扬。殊不知,13-14世纪,不论是1298年波斯首相拉拖特《史记·契丹国传》、阿伯尔肥达的《地理书》,还是《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记》、马黎诺里《奉使东方录》《伊本·巴都他游记》,抑或是同一时代泉州天主教区几任主教、来自意大利的方济各会会士(见图97)写给故乡教会的“述职”信函都是以“刺桐”相称;那时泉州生产的丝绸、大船也是以“刺桐缎”、“刺桐海舶”闻名于世;甚至刺桐海舶乘冬季北风放洋南下进入印度洋,沿岸国家有的甚至称之为“刺桐季风”。
中世纪世界著名游历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画像(图源:网络)
马黎诺里 元朝末年来中国的罗马教皇使者。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圣方济各会士。1346年从刺桐港启程、经海路回国。(图源:网络)
《伊本白图泰游记》插图(图源:网络)
刺桐天主教第三任主教安德鲁·佩鲁贾墓碑 泉州海交馆藏
印度洋季风与洋流示意图(图源:网络)
到了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写给哥伦布的信,也特别指出中国有个巨港叫刺桐。即使是19世纪刺桐港繁华落尽、默默无闻几个世纪之后,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亦是“刺桐十字架”,以至于整个19世纪西方学者都在争论那座12-14世纪无比繁荣的zayton究竟何处。直至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zayton即泉州方才尘埃落定。[8]《首次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致敬》1892年 西班牙画家何塞·加尔内 马德里海军博物馆藏闻名西方的“刺桐十字架',反映这个城市曾经发生过的文化交融的深刻程度。泉州海交馆/藏刺桐还是宋元交替中国历史舞台的焦点。蒲寿庚等精英阶层举城降元缩短了南宋灭亡的倒计时,但客观上却使刺桐不被战争蹂躏,海上贸易不曾中断,且有更大范围的远程贸易航线的拓展,直至进入其巅峰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也恰恰是蒙古帝国势力横跨欧亚大陆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的东西方贸易在强大的政治保障下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刺桐也恰恰是这一兴盛时期的历史见证。实际上,在10—14世纪的东西方交往史上,泉州无疑是一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历史坐标,且为中国首次出现的非行政中心的大城市,亦是欧亚商业移民最稠密的国际社区和世界主要宗教共存一城的文化核心区。这是欧亚大陆从未有过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其时世人知 Zayton(刺桐)如今人知纽约。因此,以“刺桐历史中心”为主题,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关联,也是东西方的关联。【编后语】在新的主题框架下重构的9组文化遗产已在此前的121—138期作了深度阐述,也是“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的由来。实际上,这个故事的主轴就是刺桐与世界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共存一城的故事。下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继续“剑走偏锋”之二:“刺桐历史中心”的“遗产描述”。[1][4][5]美·珍尼特·阿布—卢格霍特:《欧洲霸权之前:公元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杜宪兵、何美兰、吴逸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2]《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合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1月。[3]《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6]南宋·祝穆:〈泉州事要〉《方舆胜览》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