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胀医案案例

1.曹某,男,80岁。胃胀八九年,食后尤甚,久治不愈。纳少化艰,大便涩滞而黏,夜尿较频,口干不渴,痰多而黏,手足偏凉。胃镜示:胃壁糜烂。舌淡胖润,脉弦。此脾胃虚寒引致,从温补脾胃着眼,方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少佐理气化痰为治:

附子15g,干姜15g,党参20g,白术15g,丁香10g,郁金20g,半夏15g,陈皮10g,肉苁蓉30g,麦芽30g,肉桂10g,炙甘草10g。

3剂后胃胀显减,大便已畅,守方调理而痊。

按:此案胃胀八九年,并非气滞之实胀。由纳少化艰,大便涩滞及舌脉可知,此系脾胃虚寒,经云“脏寒生满病”是也。该症也可称之为“假胀”,即余所谓中医四大假证之一。俗医不识,见胀治胀,按实证治疗,用药无非行气消滞类套药,南辕北辙,犯了“虚者虚之”之戒,难怪久治不愈矣。近年所治胀病,大都属于此类证情,皆以温中稍兼消导之法治好。

2.旷某,女,35岁。2008年4月10日初诊:胃胀5年,纳可,食后发胀,反酸,口臭口苦,大便先干后溏,手足发凉,眠可,自云“服热药则目赤”。舌淡胖润,脉沉滑寸弱尺沉。此亦脾胃虚寒所致,附子理中汤合封髓丹加减:

附子20 g,炮姜20 g,白术30 g,肉桂10 g,砂仁10 g,黄柏10 g,泽泻15 g,陈皮10 g,麦芽30 g,乌贼骨20 g(捣),牛膝15 g,车前子10 g,磁石30 g,炙甘草10 g。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矢气、便泻反应明显,日泻10余次,水样便。胃胀、口臭口苦减轻,原方稍予改动,附子加至25 g,服后唇舌、上肢麻木,矢气多,但症状继续减轻。

将附子减至15 g,唇舌、上肢麻木未作,但口角、鼻子起疮。上方续服,病愈。

按:此案胃胀亦由虚寒引发,从手足发凉、舌脉之象可知。当取温消之法,但患者自云“服热药则目赤”,为医者当引起重视,故在投以附子理中汤时,附子仅用20 g之量,且合以封髓丹潜纳浮阳,再加牛膝、车前子引热下行,以求稳妥。患者在附子加至25 g 后,唇舌、上肢麻木,矢气多,当系服用附子的反应,减至15 g 后,麻木未作,此类情况十分少见,或由煎煮时间过少所致,慎之。患者自诉以往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医者当予参考,切忌刚愎自用。西医诊治,常规有一项“用药过敏史”,即体现这一点。宋·洪迈《夷坚志》有一则掌故给我印象很深,录之以警世人:

安徽宣城有位医生陆阳,以医术著称于世。时有北方人朱氏妇随丈夫避战乱乘船南下。朱氏患病心中烦躁,唤陆医治之。朱氏告曰:“吾平生气血劣弱,不堪服用凉剂。今虽心躁,并不作渴,盖因避寇惊扰、失于饥饱所致,切不可根据外证投我以凉药。吾欲让使君知我虚实,故叮咛相告。”陆阳诊脉后,认为是伤寒阳证,书与小柴胡汤治疗。朱氏说:“香气类柴胡等药,君宜细审,我服此立死。”陆说:“不会,只管安心服药。”朱氏再次申言切切,陆执然不变。药刚下咽,朱氏即吐泻交作,精神立刻委顿,勉强说道:“陆医生,与汝地狱下理会。”言罢而死。后陆阳得了暴病,日夜呼道:“朱夫人,休打我,我便去也。”旬日而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