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运用潜阳封髓丹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痤疮验案1则
陈学忠运用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痤疮验案1则
牛会艳1,陈学忠2△
(1.新都区新都街道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新都 6105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牛会艳(1987-),女,泸州医学院,2007级本科,新都区新都街道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7290014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代某,男,29岁,以“双侧脸颊痤疮4年”就诊。中医诊断:痤疮。辨证属痰瘀互结,虚阳上浮,治以化痰散瘀,潜阳纳气。用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而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痤疮 ;医案
潜阳封髓丹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叫做 “ 肾不纳气 ” 、 “ 气不归源 ” 、 “ 孤阳上浮 ” 或者 “ 虚火上冲 ” ,泛指上身的一些症状: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贵要略》,有利湿逐瘀排脓、散寒止痛等功效。陈学忠老师灵活运用二方加减治疗痤疮,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代某,男,29岁,
2015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脸颊痤疮,色暗红,高出皮肤,不伴瘙痒,无压痛,无破溃脓点,饮酒及食用辛辣食物后更甚,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行内服及外擦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刻诊:神清语晰,面色红润,体型适中,两侧面颊部大量丘疹,色泽暗红,高出皮肤,少量结痂,局部凹凸不平,疤痕明显,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暗红,白腻苔,脉涩。
诊断:痤疮
辨证:痰瘀互结,虚阳上浮
治则:化痰散瘀,潜阳纳气
处方: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白附片30g 败酱草30g 薏苡仁30g 皂角刺10g
醋没药6g 当归10g 砂仁15g 肉桂10g
白芷12g 干姜12g 蒲公英30g 炙甘草15g
盐黄柏20g 醋乳香6g
用法:中草药处方 4剂 每日1剂 水煎500ml 分3次 饭后温服。
二诊:2015年12月02日、三诊:2015年12月09日。
病员诉服药后新发丘疹明显减少,痘印较前有所暗淡,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暗红,苔薄白微腻,脉涩。
陈学忠主任医师均指示效不更方。
四诊:2016年01月13日
病员服药后诉近日无新发皮疹,痘印较前明显暗淡,舌质淡红偏暗,白苔,脉涩。
去原方中白芷、干姜。
按: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本案中患者素体阳热偏盛,若长期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致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司,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生痰成瘀,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饮食不洁,加之患者长期作息不规律,阴阳俱损,阴伤则生虚火,致虚阳外浮,阳损则气血水液温煦不足,运化无力,致痤疮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痰瘀胶着,凝聚而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体略胖大,边有浅齿印,舌质暗红,苔腻,脉沉细涩。故本案患者病机总结为痰瘀互结,虚阳上浮,治当化痰散瘀,助阳纳气,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之,方中附片温补肾阳;干姜温阳散寒;黄柏清降相火;肉桂引火归元,交通心肾;砂仁纳气归肾,薏苡仁利湿排脓,败酱草逐瘀消肿,当归活血,皂角刺破血化瘀,蒲公英、白芷祛风,炙甘草增强温阳之功,更加乳香、没药增强治疮散血之效。
本案中患者既有正气亏虚,又有虚火上炎,尚夹痰湿瘀血为患,笔者以为其证复杂,而陈学忠老师灵活运用经方加减,既益气温阳、纳气归肾,又祛风利湿,开瘀散结,其效显著。可见老师临床辩证用药的全面、严谨,值得吾辈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