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务研究中心 | 如何写好一篇考场评论?先从吃一个张云雷的瓜开始

各位晚上好,这里是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下属新闻实务研究中心,本中心希望发明一套以新传考研应试为核心的新闻实务研究方法,今天是本研究中心的第一次试运营,我们将以“张云雷”这个典型事件作为首次研究样本,为大家初步讲解什么是考场新闻评论,如何正确阅读和积累新闻评论。

① 什么是规整的考场新闻评论?

② 一篇规整的考场新闻评论应该如何学习利用?

③ 什么是不规整但优秀的新闻评论?

④ 我们应该如何从其他新闻评论中或许信息?

TEST

什么是考场新闻评论

一篇优秀的考场新闻评论需要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观点鲜明、要素鲜明、结构清晰

观点鲜明——在新闻评论的标题和开头需要开宗明义的点名本文的观点和立场

要素鲜明——事件阐述、观点立场、分论点与论证缺一不可。

结构清晰——总分总,开篇指出观点,中间分层次论述观点,结尾升华观点

所谓的新闻评论的“观点”,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新闻评论的立论,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往往切入点小而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且逐步深入,从一个小的角度引申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见地,独到、深入、且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而考场新闻评论由于时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考场新闻评论往往强调“就事论事”,在满足上述三大特点之后,“独到、深入、建设性”往往取其一就非常优秀了。

TEST

如何阅读新闻评论

接下来我们以新京报评张云雷事件为例,来给大家讲讲,在平时的积累阅读中,如何正确的学习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

  • 第一步:看标题和开篇,学事件总结和观点抓取。

  • 第二步:看分论点的论证方式,学习分论点的结构

  • 第三步:看结尾学金句,学习如何实现由小到大的升华

下面是栗子

《张云雷拿汶川地震“抖包袱”,别把恶俗当有趣》

新京报评论

第一步:看标题找观点,这篇文章的观点非常鲜明,一般情况下考场新闻评论的观点最好是陈述句,简单清晰的展示自己的立场。且标题分为两节式,前半截讲事件,后半截亮观点。

昨日是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日,有一段相声突然在网上传播——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和杨九郎一唱一和,拿地震开起了玩笑。在特殊的日子,这样的调侃无疑让人难以接受。今天凌晨1点51分,张云雷发布道歉声明,“向全体社会大众道歉”。但是张云雷的道歉依然无法洗白他以地震“抖包袱”的实质,这件事情也给整个演艺界提了个醒:真正的有趣,从来都不是以他人之痛行自我之乐,绝不能把恶俗当做趣味。

【第一节的后半段是我加的,在事件阐述的基础上加上观点的呈现,就是一篇非常规整的考场新闻评论的开头,而对事件本身的高度总结以及对观点的概括,也是大家在日后看新闻评论的时候需要不断模仿和学习的地方。】

一方面,对张云雷的行为,社会可以报以宽容,没有必要太过上纲上线。相声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享有创作自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包袱”确实是不得体的,张云雷在道歉声明中还“交代”了别的“错误”,比如拿“慰安”来开玩笑,这同样触碰中国人情感底线。

很有可能,这也是传统相声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剧场艺术,相声要不断推陈出新,争取在演出中能够和观众形成某种互动。这样的段子,很有可能是老包袱的某种变体,只是为了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随意换上人们更熟悉的地震场景。

但是另一方面,但在这种置换之中,他们只是从语言到语言,而没有考虑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语言背后有巨大的伤痛。他们可能是“无心”的,但这种“无心”对相声演员来说,或许也早已变成习惯。

他们只负责逗笑,在剧场这个脱离了现实的舞台,他们的快感更多是在操控语言本身。相声表演中,有很多在现实世界看来非常不恰当的内容,男女关系的隐喻以及对残疾人的揶揄等,都很常见,这也是相声这种大众文化粗鄙的一面。对这一行业来说,如何在更大的语言场景中逗乐,一直是一个大难题。

【中间部分从两方面进行正反论证,同时将张云雷这件事情从个人问题上升到了整个演艺界目前面临着的困境,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也是一个优秀新闻评论必备的要素。而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要学习的正式如何将一件事情深入挖掘,从个案上升到行业,将表层深入到根基,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在于,在汶川地震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对公共舆论有着特殊的敏感和要求,任何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言论,都会被公众审视。在这种情况下,张云雷的相声就不再只是相声。这事对相声界也是个提醒:真正的“有趣”,必然包含悲悯、同情和智慧,而不是这样的恶趣味。

【结尾简短有力,升华论点,并且对全文进行总结,也是优秀的新闻评论结尾,类似:“真正的“有趣”,必然包含悲悯、同情和智慧”这样的语句,值得摘录。】

TEST

哪种评论不够应试

新闻由头过长

占据观点表达空间

张云雷调侃汶川地震,“抖包袱”不能没有边界

澎湃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德云社人气明星张云雷的一段相声视频,犯了众怒。视频中,张云雷和杨九郎,两人一唱一和,称“大姐远嫁唐山,二姐远嫁汶川,三姐远嫁玉树”,“三个姐姐多有造化,都是幸存者。”今天凌晨,张云雷通过微博道歉,称表演内容很欠考虑,向社会致歉。

经查,这段视频是2018年12月31日,张云雷在青岛跨年表演时的节目。 虽是旧事重提,只要张云雷的表演视频是真的,无论是不是在纪念日当天表演,也无论是不是基于主观恶意,都严重伤害了深情缅怀遇难同胞的人们。这样的“抖包袱”一点都不好笑,只会令人反感。

生活中,开玩笑开过了头,可能都会让好朋友反目;相声是公开的表演,更得有一个清晰的底线,想好了再去说。否则,再好的包袱,也得憋回去,说出来就是越界,就是伤害,就该接受舆论的质疑和公众的声讨。

这是澎湃新闻在今天下午的一篇快评。对于新闻评论写作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并非是事实的呈现,而是观点的表达。也就是说,在一篇千把来字左右的新闻评论中,给出两百字至三百字就可,虽然澎湃的这篇文章中「新闻由头」只有232字,但是它全篇只有七百来字,相对而言,「事实」的占比会显得有些厚重。评论的读者看评论的目的是了解评论员对于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立场、价值判断以更好地修正、强化、改变自己的看法。

所以,个人认为,在考场应试的过程中,适当精简新闻由头,而更多地进行自身的「立论点」阐释——对于这篇评论而言便是「“抖包袱”不能没有边界」——会是更好的选择。

观点表达不够简练和鲜明

延续之前的话题。该篇评论的「立论点」在于——「“抖包袱”不能没有边界」。那么如果是在考场评论中,最好的方法是在第一段中通过简要的新闻事实的客观阐述直接引出评论员的核心观点,例如「即使对于具有娱乐性质的相声表演而言,“抖包袱”这件事,仍然需要以道德情感为底线,不可毫无边界肆意胡来。」

而在本片评论中,事实的叙述较为累赘,而观点表述的结构又过于松散和模糊:「“抖包袱”一点也不好笑,反而令人反感。」这句话的观点表述仅在于“抖包袱”会令人反感,但没有直接陈述出评论员的核心论点:我们需要边界(正如我上文给出的例子)。而真正开始讲述观点反而是从第三段开始。

对于这种网络评论而言,这种松散的观点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对于应试评论而言,松散的结构往往带来的就是观点表达的不鲜明,批评/赞赏等价值指向性的不明晰。

所以,在评论的第一段,最好是直接由新闻由头+明晰的核心观点表达组成。

例如:德云社的人气明星张云雷在去年12月的一段相声表演中借以唐山、汶川、玉树等大型灾难性事件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慰安妇”角色作为起“抖包袱”的表演素材。其表演视频在汶川11周年纪念日时被网友爆出,迅速引发网络舆论的重重声讨。虽然相声属于趣味性娱乐活动的一种,但是对于“抖包袱”这件事,即使是对于相声表演而言,也需要以道德情感为底线,不可毫无边界地肆意胡来。

分论点不够突出

逻辑不够清晰

相声是民间的艺术,观众要的就是一个乐呵,表演者不可能像演讲一样端着、一本正经,而要走进观众生活,足够接地气。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下,要能存活下来,免不了投观众所好,说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这一点,很多人都能理解。但这绝不是说,曾经怎样,今后就必须怎样。

幽默终究还是有高级与低级之分的,随着人们鉴赏水平越来越高,文艺表演的尺度,也该与时俱进地更新。同样一个玩笑,过去开可能没什么,但在今天继续开,可能就非常不合适了。文明在不断进步,相声搞笑的边界也得不断调整。

如今的相声,早已不仅是在小剧场表演给少数人看的,网络视频大大延展了相声艺术的受众范围,相声表演内容被放置到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审阅,其社会效应不能不考虑。

文明社会应该是宽容的,动辄上纲上线当然没必要,对文艺创作也应该适度包容。但所有的自由,都建立在有底线和自律的基础之上。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文艺表演的边界在哪里,何谓幽默,何谓低俗,哪些包袱能抖,哪些不能,是包括相声演员在内的文艺工作者要拿一辈子去修炼的艺德。

作为公众人物,为人为艺,心中当有底线。“今后我一定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希望张云雷的表态是走心的,也能成为其他文艺工作者的自我警戒。

通俗一点说,分论点就是你如何去论述你的「核心论点」。比如你要论述一个人如何美丽,你可能就要说,你看她的眼睛如何好看,她的穿着如何得体,她的姿态如何楚楚动人……

分论点也是一样。

今天你要写「”抖包袱“不能没有边界」(一般你的标题就是你的核心立论点),那么你的分论点就可能是回答「为什么不能没有边界」这件事。例如你可以说,边界是一种道德底线,所有的行为都应该遵守;如果不遵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如何如何地让人生厌或者说或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这样,你就把你的观点立起来了。

在考场评论写作中,有几种安排我们评论分论点的方式:一是板块并列结构,类似于你有三个分论点来佐证一个核心论点,但是你的三个分论点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我之前说的那个论述一个人如何美丽的例子;二是层层递进结构,就是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一点点地将你的核心论点立起来,例如我举出的上面的那个例子;三是对比式,通过列举你的观点的对立方面的信息,继而论证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例如你要说你觉得一个CP是真的,那你就要列举出你的对家CP如何如何不real的信息来论证你的观点!(讲着讲着我的脑子又开始迷离起来了orz)

而这篇评论,我们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不够应试。

原因就在于它的分论点不够清晰。它的结构很清晰,一种板块式的并列结构。但是关键就是,你能迅速地从它的段落中找到每一个段落的分论点吗?

恐怕还需要思考总结一下。

而考场评论,一般分论点必须直接简明扼要地放在段落的开头,例如:

文明社会应该是宽容的,动辄上纲上线当然没必要,对文艺创作也应该适度包容。但所有的自由,都建立在有底线和自律的基础之上。(分论点:用以论述“抖包袱”为什么需要有边界)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文艺表演的边界在哪里,何谓幽默,何谓低俗,哪些包袱能抖,哪些不能,是包括相声演员在内的文艺工作者要拿一辈子去修炼的艺德。

这一段其实就做得很好。

TEST

当我们看别人的评论时

我们在看些什么

  • 看别人的核心论点:对待某一新闻事件,这些评论员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发表了怎样的观点和价值立场的。

  • 看别人的分论点:找到核心论点之后看他们是通过几个分论点讲清楚了一个核心论点的(通俗点说就是,夸一个人好看,他用了几个分论点)

  • 看别人的论述逻辑:这是一种将分论点组织起来的「论证」的过程,看看人家是通过了怎样的逻辑框架去「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例如是层层递进还是板块并列。

  • 看别人的结尾:怎么样总结升华才不至于假大空又能将你的评论拔高个层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