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6神主形从和气虚静

题文诗:

今人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

百节屈伸,能察白黑,视丑美,人之智,

能别同异,明是非者,气为之充,神为之使.

何知其然?凡人之志,各有所在,神有所系.

有人其行,足迹趎陷,头抵植木,而不自知,

招之不见,呼之不闻,耳目非去,然不能应,

至此乃由,神失其守.故在于小,则忘于大,

在于中,则忘于外,至神真情,真情遍在,

无所不充,无所不在.贵虚者以,毫末为宅.

狂者不避,水火之难,越沟渎险,岂无形神,

气志?然用之异.,离外内舍,

举错不当,动静不中,形神相失,为人戮笑.

以神为主,形从而利;以形为制,神从而害.

贪饕多欲,漠睧势利,诱慕名位,冀过人智,

植于高世,精神日以,耗而弥远,久淫不还,

形闭中距,神无由入.是以天下,时有盲妄,

自失之患.精神气志,静而日充,恬淡以壮,

躁而日秏,日益以老.是故圣人,将养其神,

和弱其气,平夷其形,真情与道,沉浮俯仰.

恬然则纵,迫则用之.纵若委衣,用若发机.

万物之化,无不遇也,百事之变,而无不应.

【原文】

     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迹趎陷、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见也,呼之而不能闻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故在于小则忘于大,在于中则忘于外,在于上则忘于下,在于左则忘于右。无所不充,则无所不在。是故贵虚者,以毫末为宅也。
  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难,而越沟渎之险者,岂无形神气志哉?然而用之异也。失其所守之位,而离其外内之舍,是故举错不能当,动静不能中,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而蹪蹈于污壑阱陷之中。虽生俱与人钧,然而不免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饕多欲之人,漠睧于势利,诱慕于名位,冀以过人之智植于高世,则精神日以耗而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中距,则神无由入矣。是以天下时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烛之类也,火逾然而消逾亟。

  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秏者以老。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俯仰。恬然则纵之,迫则用之。其纵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发机。如是,则万物之化无不遇,而百事之变无不应。
 【译文参考】

人之所以眼能看远,耳听声音,形体能承受重力,关节能伸屈,并能辨察黑白美丑,智慧理性能辨别是非异同,为什么呢?是在于气血充满着形体、精神发挥着作用。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一般说来,人的各种志向行为都与精神相联系,如有人脚绊树桩洼坎跌倒、头撞直木而全无感觉,招手他看不见,叫喊他听不见,可眼睛耳朵并没有失去,但就是没有反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精神失去了应有的司职功能,所以精神集中在小处就会忘掉大处,精神集中在里面就会忘掉外面,精神集中于上面就会忘掉下面,精神集中于左面就会忘掉右面。精神是无不充满又无所不在,所以说重视修养虚静平和之神的人就能将精神(注意)贯注到极细微的事物之中。
     现在那些疯子不懂得避开水火的危害,敢跨越深沟险地,难道他们没有形、神、气吗?不是,但他们的神和气的运用与常人不一样。他们的神、气失去了应有的职位,与形体分离了,因此他们的举止行为不能做得恰当,终身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行尸走肉,而且不免跌进陷阱泥潭之中,虽然他们和常人一样活在世上,然而免不了被人羞辱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形神彼此分离。所以以神为主宰,形依从神则对人生命有利;反之,以形为制约,神依从形则对人生命有害。贪婪多欲的人,被权势迷惑,受名位引诱,希望超常人的智慧跻身于社会上层,那么他的精神每日耗损而偏离应处的位置,长久迷惑而不能返回本位,形体闭塞而内心不开窍,精神就无法进入。

  所以天下常有愚昧狂妄者,患这类疾病者,如同膏烛之类,火烧得越厉害,这种膏烛就消融得越快。

精神恬静平和而日益充实,人的身体就强壮;反之,精神躁动烦恼而日益耗损,人的身体就衰老。因此,圣人注重调养自己的精神,柔和气志,平稳身体,和大道一起运转变化,该恬静时就放松它,该急迫时就使用它;放松它就如同垂放衣服那样轻便,使用它就如同击发弓弩那样迅疾。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不能相合万物的变化,没有什么不能适应万事的变动。

(0)

相关推荐

  • 神明之府

    ​神明之府: 产生自然界 万物运动变化的 内在动力的场所 天有精 地有形 天有八纪 地有五理 所以能成为 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 法阴归地 天地动静 神明纲纪 生长收藏 终而复始 天地动静 神明纲纪 阴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5形神气志各居其宜

    题文诗: 吾所谓得,性命之情,处其所安.性命与形, 俱出其宗.人之形备,性命成焉,而好憎生. 故士人有,一定之论,规矩也者,不能方圆; 钩绳也者,不能曲直.天地之永,登丘非修, 居于卑处,不可为短.故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4自得全身与道为一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4自得全身与道为一 题文诗: 天下神器,故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因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 而在于我;不在于人,在于我身,自身得则, 万物备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3以外乐内不反诸性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3以外乐内不反诸性 题文诗: 夫建钟鼓,列以管弦,席铺旃茵,耳听朝歌, 陈酒行觞,夜以继日,此其为乐.炎炎赫赫, 怵然若有,所诱慕也;解车休马,罢酒彻乐, 而心忽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2至德自得真情自乐

    题文诗: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 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物穆无穷,变无形像, 优游委纵,如响之影.登高临下,无失所秉, 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 万物纷糅,与之转化,以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1执一义德静虚平粹

    题文诗: 至一至情,至情至义,是一之理,能施四海; 故一之解,能际天地.一其全也,纯兮若朴; 一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 澹若深渊,泛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0无形物本至无而有

    题文诗:真情无形,而无形者,物之大祖;而无音者, 声之大宗.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生于无形. 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 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蹠有, 自有蹠无,而为衰贱.故清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9真水至德通无化有

    题文诗: 天下之物,莫柔于水,大不可极,深不可测, 修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 水之上天,则为雨露,水之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也者,弗得不生;百事也者,不得不成. 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8后动达原贵时守柔

    题文诗: 强者以胜,不若己者;柔者能胜,出于己者, 力不可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 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故柔弱者,生之干也; 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其先唱者,穷之路也; 而后动者,达之原也.何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6循天纯朴随人俗交

    题文诗: 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 襍糅者也.所谓人者,偶自智故,曲巧伪诈, 俯仰于世,与俗交者.故牛天然,岐蹄戴角, 马被髦而,全足者也;人络马口,穿牛之鼻. 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