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力是为了灵魂的超越

心力包括五个方面:耐受力、连接力、自控力、复原力、愿力。其中耐受力是“生本能”,人一旦遇到危险就进入了“稀缺态”,这时候怎么办?很多危险一个人是避不开的,而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所以再往上就得修连接力,比如合群,否则也活不下来或者活得不够好。愿力是“死本能”,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生存压力没有了,“死本能”才会弹出来。
西方有人总结说,当人到了四十岁左右时,就会出现“意义危机”,此时,什么样的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一要看这个人“中毒”深不深,二看“慧根”透不透。
德鲁克在13岁时,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老师给他上了一堂让他终身受益的课。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说出,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人怀念的是哪一点。大家当然都答不出来,因为当时都太年轻了。老师笑着说:“我并不期待你们现在能答复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们到了50岁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从那一天起,他时时刻刻在想这个关乎一生中生存意义的严肃课题,并穷尽毕生之力,寻找适切的答案。之后年轻的时候又遇见熊彼特,熊彼特说:“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够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德鲁克就想有一番作为,做切切实实让人类改变的事。
德鲁克的这番经历就是寻找愿力的过程,愿力是看你的灵魂想干的事情,而利益驱动的是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自我:本能自我、现实自我、精神自我。“心想干”其实就是“愿力”,“身”就指的是“本能自我”。“心”可拆成两个:现实自我(功利心)和精神自我(现实心),快乐是灵魂的感觉。一个没有忘我工作过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人生,没有找到深层次快乐的人生是肤浅的人生,没有找到深层次快乐的人生也不值得活。本能自我能给你即时的幸福,现实自我能给你一种优越感或者竞争带来的幸福,其实这种幸福也是不独立的标志,因为这样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外在。只有愿力带给你的幸福是超乎物外的、深层次的幸福。
尝试不一样,满足的持久度也不一样。愿力所带来的幸福是不容易消退的,它满足的方式也不一样。人生其实是一个交响音乐,不同的乐声都得有。如果只有愿力,那人生也是苦哈哈的,真正修的圆润的人决不会修成“苦中做乐”,应该是修这“三者”。坦然接受本能的、功利的、高尚的自我,这是一个特别综合体,这样就能获得一种富足的人生体验,而且“不打架”。
当一个人愿力太大,而自己能力跟不上时就会焦虑,这时候独立性就没有了,所以要“淡定”。愿力就像一个磁铁,可以让能量聚焦,实现梦想这个价值远没有让能量聚焦这个价值大!我尽力了,我全力以赴了,我知道什么轻什么重了,愿力常常是一种宣言,是意识对潜意识的宣言,这时候我们会得到一种结构性的能量滋养,让你找到第二动力去工作的感觉,然后慢慢在迭代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愿力。找到哪种感觉,先走两步,看看自己到底要赚什么样的钱。“牛”是自己给自已“吹”的,别人听只是“稍带脚”的事情,人生苦短,人生只能做一件事。
在现实中专业精神和现实利益需要妥协,这其实就是愿力和现实利益的冲突,此时你要结构化这件事,我有多少能量必须向现实利益妥协,但是你至少要结构化的兼顾你的情怀。比如既要生存,也要大愿,这时候就要做结构化,允许划出自己20%的精力为大愿服务,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时候其他工作就要适当减少一些。这就跟医院手术室处在“稀缺态”时,通过先空出一个手术室来解决问题是一个道理。
社会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比较的环境下,这就会搞得自己体内的“狗熊”不爽,愿力也很难支撑,所以有的人说“看破”,其实依然是不独立的表现,明明是回避策略,这样就不为难了,知道是庸俗的,可还有一部分是高尚,这比装出来的高尚不知道要好多少,这样逐渐增加高尚的比例,直到全部高尚,不接纳自己某一部分庸俗的人也高尚不起来,最看不上那些装出来的高尚,有时候不收费反倒没人来。
有很多人把“愿力”和“情怀”混淆了,愿力只有一个,有很多人把“欲望”误以为是“愿力”。其实可以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个一个地问:“假如这个实现了,那对我意味着什么?”“愿力”实现了以后,你得到的喜悦叫“法喜”。目标是求“多”的,愿力是求“上”的,是要往上超的。
愿力是为了灵魂的超越,有时候“愿力”是一种“阻止不了的衰老的代偿”,我们的大脑是需要多巴胺的,所以这也可以叫做“被逼的高尚”,有些人到了某种状态下,就只能用高尚去获得多巴胺了。人到了一定年纪,年龄、体力、年老色衰等优势在一点一点丧失,所以只能从自己的“内在”来寻找力量。我们是把青春年华兑换成财富的增长,还是兑换成灵魂的提升?财富带来的多巴胺终会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有大愿。因此有时候年轻人讲“愿力”有点不现实,很多事也是有阶段的,不要“为赋新词强颜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