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女教授陈果:朋友是“无用”的

在这个“话题即热度,流量即利益”的年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博人眼球,赢得关注,幻想一夕成名天下知,有人凭借美貌,有人身怀绝技,有人才华横溢……世间纷纷扰扰,世人追名逐利,活得清醒的毕竟是少数。

对于众多的普通的人来说,所谓的心灵鸡汤喝了一碗又一碗,似乎还是难以自我救赎。其实世界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完全取决于你本身是怎样的。

人们生存于世,工作、生活、人情往来,往往带着“功利”的目的,这里并不是含有贬义的意思,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对自己“有用”。

比如找对象的时候,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一定是不会被忽视的,这些重要的因素作用于未来的婚姻生活;比如高考后选报学校与专业时,人们往往会考虑好不好就业、能不能对自己的以后有巨大的帮助;

比如面试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意眼下的薪资待遇、以及往后对自己的成长有没有助益……就连巨头三尺被人信奉的神明,也只是在被需要的时候才被人记起,不是吗?

有可利用的价值,其实也是存在的一部分意义。朋友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密切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影响就更大了,难怪有人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

可是著名的复旦大学女神教授陈果,却曾经公开表示:“朋友是无用的”。出自高知女性的一席言论很快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为何陈果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美女教授,风情万种

陈果出生于1981年,她从小就是一个美女学霸,学于复旦教于复旦。她在担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老师时,常常课堂上带领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深度思考,语言华美、金句频出,张口一吐就是一篇文章,将知识化作积极的能量感染众人。2008年6月,有学生将她授课的情景拍视频发布到网上,美女教授陈果迅速走红。

视频中的陈果一头短发,显得飒爽干练,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进裤袋,身材高挑瘦削,呵气如兰,对生活和生命发表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落落大方,一颦一笑都透露着高知女性的自信与优雅。一时间无数网友被深深折服,很多学生蜂拥而至,只为聆听一节陈果讲“网红课”。

讲台下坐着的,不过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满怀憧憬走进大学校园的鲜活的少年,刚刚经历过黑暗的高三生活,突然看到一位仙女般的老师,风度翩翩地站在眼前,将生命的真谛化作涓涓细流浇灌心田,自然是如沐春风的舒适。

陈果的形象和性格,都有着大学老师中少见的张扬,讲课不是严谨刻板地将定论絮絮叨叨,而是激情澎湃地讲述爱情的风花雪月,讲述青春的懵懂、浪漫、遗憾和怀念,这种从人到课的风格,也恰是她的魅力所在,令人着迷。

关于复旦女神教授陈果,也曾有人指出她是有一股子文人味儿的,学术含量不高、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入门时,得多亏了陈果带来雨露般的滋润。她的课有一种神奇的“回甘”,是那群懵懵懂懂、青涩无知的少男少女,逐渐长成复旦人,逐渐理解生活、生命、情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感悟美好追求优秀这一过程中,她就是那个站在门口擎着灯的“温柔姐姐”。

正如陈果在流传出来的上课视频中常说的“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一样,她在喧闹的世间兀自盛开。

陈果:“朋友是无用的”

陈果教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形象大使”,很多人了解复旦大学的精神就是从这里,即“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个“无用”,并不是寻常意思中的毫无用途,指的是“无功利可用”。

陈果所说的“朋友是无用的”,“无用”一词,在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扪心自问,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朋友,几乎都是“可用之人”,彼此视为可以利用的“工具”,能在困境中帮助自己、能在得意时记得自己,而一旦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朋友这种关系往往也烟消云散了。那么,这种所谓的“朋友”,是真正值得交的朋友吗?

朋友的真谛,从来都不是因为朋友“有用”才去交。不是为了在逆境中,能让对方伸出双手搭救,不是在伤心绝望时候,能把对方拉过来歇斯底里地发泄一番,凡是索取皆是“用”。

真正纯澈的朋友是不计回报的,是急于奉献的。付出比收获往往更令人愉悦,精神上得到的的温暖和满足远远不是索取能够相比的。正是因为是真正的朋友,是没有“利用之心”的,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能够细水长流。

这样的朋友是不舍得去“用”、去“功利化”的,只为保护这感情的质朴、纯真和神圣。

能够用金钱与利益衡量的,都相对来得容易,所以也有很多人宁愿找不相熟的人花钱办事,也不愿兴师动众告诉朋友寻求帮助,因为这些人心里明白“人情”是无法偿还的,朋友不是拿来“用”的。

这样的朋友什么都不用做,存在心里已经觉得心灵富足,那种默契和同在感万分难得。也许联系不多,也许旁人看起来若即若离,但是彼此心里都装着对方,永远年轻、永远火热、永远热忱,一点即燃。

朋友是“无用的”,真正的友情不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消耗品,而是奢侈品,值得人好好珍藏,只为对方着想、不肯给对方添麻烦,而且这种想法往往带着疯狂的固执,坚定不移。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生活中,有的人看似关系亲密,却突然老死不相往来,说到底,这并不是“朋友”,只不过是一方没有“用”到、一方不肯被“用”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