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关之役

“黎明关之战异常惨烈,连连阴雨,山路崎岖,马匹无法行走,重器难以前行,或仅靠人抬。官兵水土不服,许多感染痢疾。当地苗民排外思想严重,极不配合。关隘易守难攻,道路狭窄,敌在承隐蔽,而我军暴露在敌枪口之下。三天战役,死伤数百人众。为盛尸骨,先用箱装,再用饼干盒,再用香烟盒,再用火柴盒。总算把战友的遗骨送回故里。”这是侵华日军日记记载的1944年11月25-27日黎明关之战的情景。

黎明关,自古贵州与广西交流的古驿道,是商贾必由之路。太平天国也好,恩铭出关也罢,走的都是黎明关这条古驿道。因此,黎明关,也算是一个人气兴旺的地方。关口人流不息,关上的阁楼里说书饮茶,酒香四野。不光兵家驻扎,还负责那些苛捐杂税的收取。过路商贾唯唯诺诺,但还是少不了受巡守官兵的气。

战争,使黎明关少了商业的气息,成了专门驻军的军事禁地。关口的大石门紧闭,守军也时刻保持紧张的神情,注视着是否有来犯之敌。

1944年,日军真的从广西打了过来,黎明关又一次发挥了拦敌的作用。于是出现了日军日记中描写的情景。只不过他们误将布依群众当成了苗民,也没有想到当地人对侵略者的仇恨。

战斗打响了,国民党守军凭借着天然屏障,抵抗着来犯之敌。当地军民出现了少有的精诚团结,压住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国民党军仅一个团的兵力,死守住了日军2000多人的冲击,一守就是三天。日军打得疲惫,守军也是很累,甚至开始有了厌战情绪。

无奈的日军死死咬住关口,同时派出一股小分队回到广西外硐找“舌头”。也当黎明关有难,日军正好找到了当年过关时受过税务官气的一个农民。一方面是迫于日军的淫威,另一方面,他的内心仍然埋藏着对守关人员的恨,于是带6名日军抄采药人的小路转到了板王,也就是守军的背后面。

正在射击正面来犯敌军的守军,对突然响起的枪声措手不及,根本搞不清楚是什么情况,究竟有多少日军冲到了背后,于是一窝蜂地向两边山上逃去。两面夹击使鬼子一举拿下了黎明关,愤怒的日军很快炸毁了关门,烧毁了关上的房子和八角亭。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了板寨。驻扎在营盘坡的国民党军早已经撤离,板寨的村民也全部跑进了山里。日军抓不到人,杀了几头牛,几头猪,烧毁了一些民房,扬长而去。就这样,得到军需补充的日军,在荔波、独山活动了大半年。制造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残酷事件,直到1945年8月15日投降后,仍在贵州的荔波、三都、独山活动了几个月时间。

那个分不清国恨家仇的农民,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善终。

距日本宣布投降已经有73年,而今天的日本军国主义又在抬头了,总在那里蠢蠢欲动。那些台独分子宁可认日本为主子,也要让大陆恶心,总之一句,不想安宁。

我在想,就凭借当时日本那区区几千万人,居然敢跟中国干,而且几乎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对天皇的效忠,另一方面,与岛国人的野心和危机感分不开。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原因,只是不好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