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研究》| 时间宝贵 | 用一个框架+三道真题搞一下快速上手 | 第一手

-
上一个星期,为了追赶堪称新传考研届一姐的新书,我痛下狠心砸下68块钱在某宝购入了多达382页、将近45w字的清华大学彭兰教授的《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
那种付款时咬紧钱包的坚定和害怕被抢空而惴惴不安的心情,和前天晚上300w人守在QQ音乐前只为成为最早品尝那一杯mojito的朋友们是如出一辙的。
-
当然,我们不是最早开始做这本书的「恰螃蟹的人」,但是赶早赶晚,第一和倒数第一都算是个数吧。
拿到这本书的一个感觉就是厚重,但是和之前17年更新出版的《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相比,页数差不多,字数却少了15w字——主要还是看排版和书刊大小,《网传》尺寸更大、排版更密。所以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次的《新媒体用户研究》应该算是比较okkk的。
再说这次大家最关心的内容部分:
打开满是油墨书香气息的书本,扑面而来的就是知识的芬芳。看着那一个个「节点化的用户」、「媒介化的人」以及「赛博格化的人」的油墨印迹,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就是《网传》第五章的进一步升华和总结!全书的内容思路其实和网传概几乎一致,以「环境」和「变化」两个关键词为基调,总结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方式、角色定义、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用户的改变带来的对于网络传播环境、舆论环境和未来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影响。
🔗 网络传播概论导读课:环境+变化的关键词
真正要读懂这本新媒体用户研究,其实就是要明白几个简单的道理:用户存在于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环境中的用户是怎样的生存模样;这样的用户对于社会、传播环境的影响;可预见的未来新媒体发展情况如何。
简简单单,这本书就能带它概括好了。
不整那些七七八八的说辞告诉你这本书很重要,告诉你这本书的价值、意义还有什么「今生不读来生后悔」这些东西了,反正就一句话:

   没有目的 我不读书   
🔹 和所有的读书方法一样,开始一本书之前,先聊两句「看它的目的」。不为啥,就为节省点琢磨「读它有啥用」的时间。🔹
「羊群效应」这个东西其实很容易出现在备考的初/中期阶段,当别人都在看某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选择成为撒蹄子跑的那只小羊羔。《新媒体用户研究》这本书本身和《网络传播概论》应该算是「师出同门」,同样是在讲新媒体「具有信息生产的可供性(production affordances)、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ances)和移动可供性(mobile affordances)的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中的各种「改变」(包括环境改变、用户改变、新闻生产改变、传播方式改变、文化存在的改变等等)。
唯一不同的是,《新媒体用户研究》是着重于从用户的视角出发,不再是一次宏大的对整个网络传播环境的凝视和演说,不再包括了从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业变革、传播形式的演化、用户的特点、媒介呈现形式和其他各种传播效果、文化、媒介素养和数字鸿沟等种种因素的在新媒介背景下表现出的为人关注的情况;而是将眼光放置于一个关键词「用户」上。
❓ 为什么❓
其实在「前言」中,彭兰教授已经将此问题阐释得十分明白透彻了:
///
新媒体对于传播的不断改写过程,也正是用户的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角色变化也导致了人与媒体、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不断变化。
///
从「用户」的身上,从一个媒介使用者、媒介被影响者和媒介环境的创造者的角度,通过一种「具视」的方法,以小见大。用户受到了新媒体环境的哪些影响,这就代表着新媒体环境的当前现状和发展前景能在此进行表述;用户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并再一次作用于新媒体环境,改变了其中的文化、言论景观和人机关系的处理,这又能够让研究者和阅读者从中进一步了解到用户的价值和新媒体的清晰轮廓。
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
当我们在谈用户时,我们在谈的是整个新媒体环境,谈的是大量新传考研中会涉及到的网络传播题,谈的是「环境」,谈的是处于「环境」中的「用户」的改变,谈的是「用户」改变对于「环境」的影响。
* 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所以今天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所有阅读者都应该带有如此的目的——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了解用户,更为的是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新媒体,进一步地厘清当前网络传播的现状景观,进一步地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去思考新闻业、思考网络文化、思考用户、思考传播形式…思考每一个与网络传播相关的问题。
   没有框架 读不了书   
🔹 框架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为了从更全面、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究竟说了哪些内容;二是为了能够让这些内容更规整,更有条理地妥善安放进我们本就超负荷运转的脑袋瓜子里。🔹
这是一个关于《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一部分)的框架图,其中包括了每一章节的内容以及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圈圈画画的一些知识要点。同时,闲来无事之间我又把《网络传播概论》可以和这本书进行合并整理的内容标注了一下。又同时,在这个框架图上我整理了一些方便记忆的「同类项合并」和「关键词标注」。
其他章节的内容会在后续的分析中给出。
时间宝贵,大家且看看有没有用。
🗣 框架的一点食用说明

在《新媒体的用户研究》的第一部分讲到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讨论用户所基于的媒介环境发生的改变: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三节;然后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给出了一个接下来的叙述逻辑和框架:以下的几个章节将从传播网络、传播关系和服务网络这几个角度对用户的「节点化生存」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第二章当中主要是讲了用户在新生产和传播方面的一些特点,其中包括作为生产者和传统专业媒体之间的矛盾性和互补性、分布式传播的机制以及作为信息消费者时的消费模式。
「全章内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用户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关系、后真相、意见领袖的变化、区块链新闻、新媒体对人的影响」
第三章的内容最为庞大,主要是以用户在网络中的连接模式进行组织,从连接、互动、汇聚、分化等角度对用户的特点进行层层解析。
「全章内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个体诉求、个体间的连接模式、个体的社交表演、网络共同体的建构、网络亚文化、网络圈层传播、群体智慧和群体迷失」
第四章的共享经济到场景经济,从用户的角度对三种经济模式进行剖析,这三类模式都是当下极具讨论价值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因此是需要大家着重关注的。
「全章内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知识共享和知识付费、社群经济和场景经济的全部内容」
第五章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内容较少,但是其中涉及的五大矛盾点需要大家着重关注。
「全章内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个性化新闻推送、娱乐化、情绪化、知识付费」
在框架图中被标黄的都是近年来比较容易考察的一些知识点以及在《网络传播概论》中没有出现的内容,建议大家可以着重阅读。
其余的一些可以和《网络传播概论》合并的章节也已标出,可以将两本书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构建起更为完整的内容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