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佛塔与线条——4500年的神秘印度艺术史

印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国度,它独具特色的电影和歌舞,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高贵神秘的宗教建筑,都非常具有辨识度和画面感。

其实,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文明文化历史悠久,更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这些宗教的影响与发展在印度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其中就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歌舞、服饰、建筑等等。

印度最早的艺术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两三千年前的印度河文明的砖砌城市,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不仅源远流长,同时因为多种宗教的影响而变得颇具神秘感。随着后来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受到欧洲的影响也逐渐加深,这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让印度次大陆中的审美和艺术呈现一种更为新颖的形式。

《印度艺术》是印裔美国人维迪亚·德赫贾对于印度艺术史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以历史大变迁为背景,寻找4500年之中,复杂多样的艺术史与王朝更迭、时代变换之间的微妙联系,并且以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为线索,结合了300幅高清彩色插图,让这段印度艺术长河之中的情境与元素,更为直观和清晰地如一幅全景图一般徐徐展开,千年之景仿若一瞬之间。

罗娑——以观看者的视角为中心的鉴赏理论

在谈论印度的这些艺术形式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思想家提出的一种鉴赏艺术和审美的理论——在艺术鉴赏中,应以观看者的视角为中心。

这种“观看者反馈理论”是一种对象导向型的,它将艺术作品本身的关注点引到了观看者的身上,如同一壶美酒的香醇,并不在容器与酒商,而在于品酒的人。

这个理论在梵文中被称为“罗娑”,对这些艺术作品做出品鉴的观看者们,则被称为“罗悉迦”,不同的“罗悉迦”对于艺术的鉴赏方式也会不同,同样,不同的宗教艺术,被观赏的方式也会有一定区别。

譬如,印度教被称作那吒罗阇的舞蹈湿婆像。

那吒罗阇的意思就是舞王,湿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典型的湿婆形象有许多种典型而固定的姿势,舞蹈是其中一个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传说中,他终年在喜马拉雅苦修学舞,并且开创了刚柔两种舞蹈,被后世后代尊称为“舞王”。

他翩翩起舞、身披绸缎,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十分优美且富有节奏感,被认为是印度湿婆雕像艺术中最富有神秘主义哲学意味的艺术品之一,同时也被19 世纪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视为节奏运动的完美体现,而这种运动中的静止,其实恰好和印度教中在变幻中永恒的思想达到了一致。

舞蹈湿婆像

而这些评价和品鉴,其实正是来自于观赏者罗悉迦对于罗娑的最好体现,这是对于各种艺术在静观之中所激起的热烈感悟,更是理智与情感上的双重体验。

用石头来讲故事——佛塔浮雕中的娓娓道来

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而《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朝高僧玄奘,也确实有玄奘西天取经这一段史实,这里的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

印度是佛教圣地,而在早期,印度的佛教徒传播其信仰的一种方式就是——讲故事。他们把这些故事通过佛塔上的浮雕展现出来,这些浮雕图像之中刻画的故事细致入微,详细到写尽平生,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看到佛陀的传奇一生。

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出佛塔,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桑奇山顶的寺院中的那座大塔,这座佛塔的门楼上,装饰着一版极其纷繁复杂却又栩栩如生的浮雕故事。

浮雕故事中讲述的是年轻的悉达多离开宫殿去追寻真理的传说,2.5米长的整面浮雕之中,我们看到众神,看到马匹,看到根据时间和空间不断变换着的故事场景,却唯独不见悉达多以人类的形象出现,这也是印度早期艺术的一个特点——在叙事中表现了佛陀的平生经历,却并不对其形象加以描绘,只是用华盖之下的脚印等等的象征之物来代替。

除了门楼,连几个门楼柱上也都刻画着这些视觉叙事模式的浮雕图像,印度早期雕刻家的高超技艺凸显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将佛陀平生故事的细节都一一刻画,更是通过多点透视技法,将浮雕中人物的角度与动作刻画的极易辨认,甚至可以仅凭这些动作和背景就能看出他们的悲喜。

线条的魅力——印度伊斯兰教建筑中的抽象之美

印度伊斯兰建筑起源于穆斯林波斯的宗教建筑,在传入印度之后,带来了众多的文体和结构创新,其中从建筑形式和技术上就可以明显表现出来。

在印度的伊斯兰教建筑中,我们最为熟知的要数泰姬陵了,其实除了泰姬陵,在印度还有很多清真寺建筑群,譬如伊斯兰之力清真寺建筑群、易卜拉欣·阿迪勒·沙陵墓与清真寺建筑群(圣陵)等等。

布尔吉斯在其五大册的《西印度建筑一览》中,对德里苏丹时期的建筑评论道:“糅合了本地建筑的一切精美优点,表现出他们自身的创作能力,由而形成完善的建筑艺术。”

印度传统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的风格通过建筑工匠之手,渗入其中,相互融合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体现在印度中世纪的很多建筑之中,主要包括陵墓、清真寺、宫殿及城堡等等,伊斯兰艺术中传统的花纹样式中展现出一种无限延伸的抽象流动效果,加上建筑物中的拱与穹顶,那些简单却精美的几何图形刻画于红色岩砖与白色大理石之上,既古朴浑厚,又清新雅致。

伊斯兰世界先进的建筑系统的介入给印度本土建筑结构中缺乏舒适的内部使用空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宗教建筑太过雕刻化等缺陷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使之能够更加适应新的建筑类型和形制的发展。这些建筑也让人们大开眼界,使得印度艺术和文明朝向多元化的发展迈进。


《印度艺术》中精妙绝伦的彩图插画与逻辑清晰的论述相互结合,读起来仿佛已经置身其中般地感受着其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在视觉体验上也将印度次大陆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尽数呈现,专业系统而不枯燥,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将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度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诉求表达地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作者维迪亚·德赫贾对于印度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也给予了巧妙的解答,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一场精妙绝伦的视觉盛宴中,更是对于这4500年的印度艺术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国内首部印度艺术史权威著作,也是非常值得一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