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理建出500㎡阳光别墅,面朝苍山洱海,连卫生间都是景观房

重庆人谢柯在云南大理打造了一间自宅,

500平、四层楼,坐拥苍山洱海,

来过的人都感叹,

“这是待过的最舒服的一个家。”

装修开工时,他只想好了简单的功能分区,

哪里开窗、哪里转角、哪里留白,

设计都在现场解决,

甚至会花一整天时间观察太阳光的行动轨迹,

将自然尽可能引进室内,

一装就是三年。

谢柯高中毕业后当了七年钳工,

阴差阳错考上四川美院油画系,

后来却爱上了设计。

从事室内设计27年,

他用敏感的直觉和审美,

创作了非常多好口碑的作品。

“谢柯式住宅”多以白墙打底、木质家具“着色”,

阳光可以在每一个角落呼吸,

大理的这间自宅更是经典之作。

谢柯希望他做的每个设计,

都像在环境中长出来的花朵,

“带着露珠和人的体温。”

四月初,是大理春色最美的时候,

我们来到了一片玫粉色樱花掩映下的“山水间”。

自述 谢柯 撰文 谭伊白

责编 陈子文

认识谢柯的人,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温润,如同他设计的所有房子带给人的感觉一样,“谢柯式”的气质贯穿始终。

山水间是距大理古城一公里处的一个普通别墅区,谢柯在2016年买下了其中一栋,“景观太好了,面朝洱海,背靠苍山,大理最美的景色都被收进了这个房子里。”

谢柯并非专业的建筑师,也不是室内设计科班出身,所有的空间改造,来自他对空间敏锐的感受力。

他大量开窗,把空气、阳光和植被引入室内,让室内和室外的边界变得模糊了。这想法与文人山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喜欢整体思考,喜欢研究光、感受人。”在山水间,他的设计都是从景观条件出发的,“我会在空间里观察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哪些需要放大,哪些需要规避。”

家里总有音乐在角落响起,他爱听马克·诺夫勒(Mark Knopfle)、听里希特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版《勃兰登堡协奏曲》,也爱听许巍。

作为重庆人,他竟觉得大理更有烟火气,他把大理的馆子吃遍了。平日活动范围就在方圆一公里以内的清真餐厅、牛肝菌拌面馆和街边咖啡厅,闲逛之后回到家里呆坐着放空,是他最享受的时候。

以下是谢柯的自述。

做设计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所有有力的手法、材料、设计语言都没办法与自然相比。我就把自然的元素放到最大。

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尽可能去现场观察阳光。

装修的时候我有大半年时间待在工地,住在旁边的民宿里。早上太阳一出来我就过来了,看它这一天是怎么行走的?七点多来,九点多来,到了晚上如果有月光洒进来,我再来感受一下。

于是,这栋房子的分区基本就是按照太阳的行动轨迹来定的。

早上负一楼的圆桌区域,通常是阳光最好的,于是第一杯茶或咖啡就在这儿喝。

慢慢地,接近中午,院子里的温度升起来了,我和朋友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挪到外面去,在院子里烤烤背。

到了下午2点多钟3点,三楼的平台就显得特别吸引人,看着苍山上阳光洒下来,打个盹,特别自在。

到了晚上,露台上一把躺椅坐着,就能看到大理的星星。

很多设计细节它不是在图纸上可以解决的,大部分到现场才能发现——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了。特别在前期,要多到工地,把所有的设计问题在那个阶段进行梳理跟提升。

除了想像当天的阳光照进来的样子,我还会在里面来回走,看能看到些什么,以及坐着的高度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比如说顶楼一间卧室里边,窗外看得见远处的洱海,我就在卧室里的卫生间的同一个高度,跟工人说,在这个位置开一个多大的窗,刚好那个高度是人家看不到我,但洗澡时也能欣赏洱海景观。

在空间改造之后,还得琢磨情绪和感受,才能更大限度地利用材质。

我说不清自己的家是一种什么风格,家里70%的家具都是我淘回来的,来自四面八方,东南亚的、欧洲的、日本的……只能说,它们都带来了一种舒适、质朴和自在的氛围。

淘东西除了个人审美很重要之外,我还有一个原则:我不太喜欢某一个特别出彩的家具。我会选择放在那儿安安静静的、与其他东西能产生对话的物品。

那个是非常有趣的,像一个创作的过程。

有一把带镜子的椅子,它的两条木腿是很不常见的弧度弯曲的。这种民间的物品就非常生动自然。有时候我还会想象啊,是谁做出了这把椅子?他这一辈子是不是就做了这一件东西?

家的概念,我最先想起的就是小时候一大家子人,父母、外公、表姐表哥所有人一起生活的那个空间。我出生在60年代末,在物质那么贫乏的时候,家里每次有一点点小的改变都会带来很大的愉悦。

以前每家每户的颜色都特别单一嘛,普遍都是灰色的、蓝色的调子。我记得有一年,那还是80年代初,我们家买了一桶油漆,把所有的房间都刷了一遍。印象里好像是苹果绿色,而阁楼上的布帘子是蓝色的,上面有小帆船和小人。

这在那个年代是特别少见的,但特别漂亮。还是因为父母喜欢寻找一些乐趣和美好的东西,把它们带回家,带到生活里来。所以我现在很多对于设计的思考和观察,都来源于小时候的记忆。

我从小是重庆长大的,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嘛,先去工厂当了七年工人。有一年我表妹想考美院,我其实也很喜欢美术和建筑,那时候工厂事也不多,就陪着她画画,画了大半年。结果她最后考上空姐就不画画了,我就想去试一下,考了两年考上了四川美院。

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在内陆特别是重庆,“设计”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就只能靠免费设计,然后接一点工程,才有一些收入。

这样做到2007年,就觉得那种状态不太适合自己,还是想比较单纯地去做设计。于是就把所有的项目工程全部停下来,又从头开始。

我特别庆幸做了那个决定,现在每当有人为了因为看到我的作品来找到我设计,都觉得很激动。

我现在一年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时间会在大理,待在这边的话,大部分时间真的就是放空,手机铃声都不会响起来了。

九几年第一次来大理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这儿。虽然中间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那么热衷来大理了,但我还是一直很爱这片地方,除了风景,更爱人。

部分图片摄影:坛坛、谢柯团队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