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大学能力建设⑥】毛建青 | 大学能力建设中的国际化路径​

编者按:

破除“五唯”以后,如何引导与评价大学的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双一流”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性、导向性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学要避免“独善其身”式的内涵发展,从片面追求论文与排名转向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通过加强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内涵的方式进行发展,实现服务国家和引领社会的价值。基于此,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学能力建设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未来走向这一命题,并从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双一流”建设、教师发展、国际化、区域互动等不同层面就如何开展大学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学能力建设中的国际化路径

❖ 毛建青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能力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学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大学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推动大学不断国际化,提高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大学能力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国际化程度是大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

大学作为“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1],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的需要[2]。由于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所以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本身,是没有国界的。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国际化本身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社会化。因此,大学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是对全球化的一种“积极反应”[3]。

大学国际化是围绕高深知识而进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以追求知识的普世性价值为根本动力,以高深知识在大学间的交流为普遍目的。正如吉本斯所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压力正在消除国家之间、机构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促进分散性知识生产体系的形成。大学是这个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分散的知识生产,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国际化的进程”[4]。

大学能力是大学组织认识世界和引领社会的本领,体现了大学组织存在的社会价值,能力越强,价值越大[5],包含了外显力、内蕴力和自觉力。大学的外显力是内蕴力和自觉力的最终呈现,是大学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

一方面,大学所研究的高深知识具有无国界性、通用性,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范围内用国际视野研究高深知识并评价高深知识的影响力和创新力,而不能只在本地区和本国范围内自娱自乐。

另一方面,大学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文化传播引领力强的大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文化进行引领,并能引领社会人类的发展,反映了大学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大学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贡献力和人才培养影响力,在资源全球流动的过程中,也都需要放在国际视野中去评价。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衡量一个大学发展水平的尺度。很难想象,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国际化程度相当低。”[6]诸多知名大学排行榜,都已将国际化程度作为大学排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简称THE)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其国际化指标包含了国际学生/国内学生、国际教师/国内教师和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权重占7.5%;并在2014年开始推出了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

再如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西南交通大学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也推出了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大学排行榜虽不尽完美,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及其能力的高低。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其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次也比较靠前,大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总体较高;大学社会声誉和认可度较低的大学,在大学排行榜的位次也相应较靠后,其国际化程度也都较低。奈特也承认: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越高,它也就越好[7]。因此,国际化程度是大学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大学能力较强,其国际化程度必然较高;大学能力较弱,其国际化程度也相应较低。

二、推进国际化进程是大学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

面对我国大学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8],大学能力建设已迫在眉睫。大学能力建设的路径有很多,如政府的善治、政策的支持、大学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学术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学领导力的提升等。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大的今天,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剧,我国大学只有拥抱世界、放眼全球,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才能与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接轨,才能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才能有效增强大学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大学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影响力[9],进而提升大学能力,成为“形神兼备”的世界一流大学。

2014年,国际大学协会(IAU)对世界131个国家的1336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后发现:69%的被调查者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非常重要”的观点,53%的大学有国际化的政策与策略,22%正在准备相关的政策与策略,16%则声明国际化是整个学校发展策略的一部分[10]。

“对大多数院校来说,国际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致目的的手段。”[11]推进国际化进程,可以为大学发展带来益处,并推动和促进大学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大学组织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学术性。

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大学能力的核心表征是学术能力,大学的学术能力归根结底又由教师的学术生产力所决定[12]。IAU2005年的调查发现,对于高校来说,拥有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师生以及学术质量的不断提升是两个最大的益处[13]。2014年的调查结果也基本一致,主要关注学生的国际意识、教与学的质量和强化科研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大学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将会拓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学术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教师的学术生产力,进而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影响力和科学研究创新力,从而提升大学能力。

同时,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可以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一方面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供给总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良性互动。

此外,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还可以提高大学办学的现代化水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走向国际化,不断扩大和加深国际化的过程。总之,通过国际化的推进,可以促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作与交流、优化现存大学制度、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全球责任意识的人才、发现更多的高深知识,从而使大学发展造福于全人类,最终提高大学能力。

三、大学能力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从THE的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来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综合水平,如202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综合排名分别是23和24,但国际化水平排名却分别只位于129和109。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综合排名,另一方面制约了大学的作用发挥,同时凸显了大学国际交流行动力的不足。

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和全球维度融入院校或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标、功能和提供中的过程”[14],集中体现为大学国际交流的行动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大学国际交流的行动力,需要切实从现有的课程、师生、项目等要素建设转变到以提升大学国际交流行动能力的建设上来,将国际化真正融进大学的日常和各种活动,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留学生和国际课程的数量增加上,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国际化的合作、加强国际化的研究、提升师资的国际化程度[15]。

因此,在大学能力建设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们需要从内容、形式和话语权三方面继续推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大学的国际交流行动力,继续提高我国大学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大学整体能力,充分发挥大学作用,使我国大学从“跟跑”到“并跑”,并最终“领跑”世界高等教育。

(一)着重加强学科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不同国家对国际化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发达国家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和学者是最大的益处,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国际化关注的焦点应放在学术质量、科学研究或课程上,只有这些基本要素具备了,才有可能获得国际学生和学者带来的益处[16]。

大学作为探究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机构,学术活动是大学的核心和根本。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单位[17]。学者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科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18]。

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大学能力建设的进程中,应该把国际化的重心放在学科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上,促进学者的国际流动,举办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强科研的国际合作,让不同国籍的学者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际行业产业变革需求,确定共同科研选题,共建国际科研团队或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19],进而提升大学的国际交流行动力和全球影响力。

(二)努力推进双向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我国大学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在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同时尽量保留并扩大民族化的力量:一方面,需要在多元化、异质化的基础上建构全球性的普遍性价值权威;另一方面,也需要自我重构和创新本民族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的过程。

当前,我国大学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习为主、引进为主的单向性输入,区域又不均衡,且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引进”和“输出”的双向互动和合作共赢,切实提升国际化中双向的交流行动能力,如此,大学能力建设中的国际化才能更加彰显,才更有意义并具有持续性,我国大学的国际交流行动力和全球影响力才能继续提升。

(三)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知识圈的外围,在世界知识生产和发展中居于次要地位,话语权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中国近几年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可是并未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强有力的话语权。

如果我们在大学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抓住各种机会将中国经验用国际化的语言在全球进行推广,就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话语权,从而在国际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学术平台、科研项目和国际机构合作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我国大学的国际交流行动力和全球影响力,最终提升大学能力。

参考文献

[1][1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2]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3]Jane, Knight.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The Implication of GATS[EB/OL].(2019-04-09).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studyingabroad/highlights/global_forum/gats_he/jk_trade_he_gats_implications.pdf.
[4](英)迈克尔·吉本斯.从英联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全球化[N].//(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周倩,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
[5][8][12][17]宣勇.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8(5):16.
[6]王一兵.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私营化和法人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1997(1):42.
[7][9](加)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J].刘东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20.
[10]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Growing expectations, fundamental values [EB/OL]. https://www.iau-aiu.net/IMG/pdf/iau-4th-global-survey-executive-summary.pdf, 2018-10-19.
[13]李素敏,牛蒙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变迁——基于国际大学协会的调查[J].教育科学,2016(4):47.
[14]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Elements and Checkpoints[J]. 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4(7):37-50.
[15]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Brings Important Benefits as Well as Risks[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5(46): 9.
[16]宣勇,凌健.大学学科组织化建设:价值与路径[J].教育研究,2009(8):31.
[18]宣勇,凌健.学科考辩[J].高等教育研究,2006(4):21.
[19]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6.

  论文完整版请移步官网下载!

www.jiangsugaojiao.com

投稿

www.jiangsugaojiao.com

编辑部地址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

03

购刊

公众号主菜单“关于我们-微书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