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故事】岁末金陵访学长
2007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37位高校领导到香港研修,考察了除香港教育学院以外的7所本科高校,在浸会大学与校长交流时,有人问该校与港大、中大、科大的差距,对方回答:“我们之间不可比,在有的地方我们不如人家,但也有些方面他们比不了我们,比如每年全港都要在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就是'如果将来你有成就,你是否愿意回报母校?’我们的毕业生肯定回答数占到64%,在全港第一,而科大排在最后,只有32%。”
我由此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培养的学生对母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失败的大学;一个国家培养的人,如果对国家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教育就失败了。大学究竟要以什么为中心?大学应恪守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如何看待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大学办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到底是什么?这篇我在半年前写的短文,回答了这一切。
岁末的六朝古都南京,因沿江临海,水系密布,迎面吹来的风都给人一种湿冷的感觉。12月1日清晨,南京东北农业大学校友会会长高学文、常务副会长苏雅君及高云飞、闫丽萍等校友,从不同地方汇聚到玄武区童卫路,大家此行的目的是去看望已有九十五岁高龄的老校友张振兴先生。
今年年初,我到北京中海生物工作后,因为江苏泰州有子公司,所以常到泰州来工作,自然也就向当地的校友会报了到。前不久,南京校友会雅君同学联系我,说按照校友会安排,近期要去拜访看望东农第二届毕业生张振兴老校友,希望我来泰州时一同参加,我欣然接受。走进张老家中,坐在客厅沙发上的老人家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满面春风,精神头儿十足,这一下子就驱走了大家身上的寒气。待我们落座后,先生便打开了话匣子,从早年求学经历、工作经历,讲到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对人物事件如数家珍,对问题切中要害,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一辈教育科技工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格的职业操守,令我们这些晚辈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张老籍贯江苏无锡,少年时辗转台湾,青年时转到香港学习,之后回到大陆,到上海的光华大学学习土木建筑,后来因对兽医职业感兴趣,于1950年考入沈阳农学院,同年因朝鲜战争爆发,随沈农迁至哈尔滨,进入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学习。东农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文革”时下放到黑龙江兽医科学研究所,后期调到黑龙江省兽药一厂。一谈到东农,先生的自豪感就情不自禁地溢了出来,从刘达校长到刘德本副校长,从许振英、张立教先生到焦殿鹏先生,还有黄祝封、汪世昌、王庆镐等老先生,他一一道来,在他的心中,东农的基础雄厚,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是前几位的。
在谈到培养人才时,他特别认同张立教先生“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训练自学,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非常肯定地说:“就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谈到高校是“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说法时,他认为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是“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在先生看来,高校只有一个中心,就是教学,就是培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为育人服务的。他在黑龙江省兽药一厂工作期间,深感专业人才的缺乏,他说:“到黑一厂工作后,我发现一线干活的人都是普通工人,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生产中出的问题都不会解决,所以必须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1980年到南京农业大学工作后,他亲自跑农业部,向科教司领导汇报,建议办动物生物制品专业。他的建议不但被采纳,而且科教司还支持了他5万元钱,作为创办专业的经费。于是,他放开手脚,创办了专业,还主编了《兽医生物制品学》、《实验动物疾病学》、《经济动物疾病学》等教材,从办两年制专科到三年制专科,培养了大批动物生物制品方面的人才,他自己直接带的学生就有400多人,他的愿望是要办一个本科专业。在今天看来,5万元算不了什么,但在40年前却是一笔大钱,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负责精神和政府部门对专家的尊重,当年的政风、教风、学风等都值得当下学习和反思。
在交谈中,张先生谈了对行业和科研工作的认识。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重视人医,忽略兽医,对病毒跨界传播认识不足,期间谈到了新冠病毒已经在三个国家感染了水貂。他认为“养殖业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而养殖业的成败就在于生物制品。”他坚持“公司 牧场 农户”的发展模式,认为生物制品公司是其中的主导,保证生物制品的研发与应用,从业者即是兽医又是生物制品的生产者。他还认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在很多时候打着创新的幌子,却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科研工作要力戒浮躁,注重传承,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前面的工作是在解决问题,也是在发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后人加以解决,因此先生激动地说,“没有传承,就没有真正的科学。”面对本专业的后生晚辈,他讲了自己第一个分离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经历,希望我们打开思路,重视强迫感染研究思路,要通过强迫感染钝感动物,实现基因突变,以保持其稳定性。他提示大家,在动物生物制品生产中要特别重视大肠杆菌,经过除菌、过滤后其毒素仍存在于生物制品中,从而影响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古人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先生的言谈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他虽然年近百岁,但从未停止过学习,从未停止过对行业和国内国际动保领域形势的了解,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思考,他耳聪目明,思维敏锐,堪为“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典范。
在与先生的交谈中,我们还有一种感受,就是他那种淡泊名利,坦荡无私的高尚品格。他不止一次地讲到一些人总是想方设法为个人谋求名利,认为这样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坚持职业操守,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个人谋取私利,在岗工作期间,他经常下基层讲课培训,有时一个月下去20余天,但他从不收讲课费。等后来有了政策规定,他每次都按照规定上交自己的讲课培训收入,直到有一天,系领导找到他,要把他上交的钱退给他,他才知道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按规矩办事。他曾经为齐鲁动保做过多年的顾问,每年都要去一两次,但他从没收过顾问费,最后,公司实在过意不去,“奖励”了他一台空调。他的这种品格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尊敬,加之他的专业水准和学术地位,学院关于动保专业方面的事情,他是最说得算的人。
在生活中,张老永远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朴实的工作作风,他从不穿西装,平时上课只是拿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讲义和教材,院办主任曾经说“他不像一位教授”。这让我想到了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陈先生上课时总是拿着一块布,包着自己的讲稿,但在清华的师生心中,他永远“是教授的教授”。
记得2007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曾组织37位高校领导到香港研修,考察了除香港教育学院以外的7所本科高校,在浸会大学与校长交流时,团内有人问起该校与港大、中大、科大的差距,对方回答:“我们之间不可比,在有的地方我们不如人家,但也有些方面他们比不了我们,比如每年全港都要在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就是'如果将来你有成就,你是否愿意回报母校?’我们的毕业生肯定回答数占到64%,在全港第一,而科大排在最后,只有32%。”这让我想到了上月25日参加东农宠业校友会成立大会(无锡会议)时,包军校长对校友们讲:“母校重视校友工作,不是希望你们将来能够给母校捐多少钱,而是希望你们能相互支持,共同成长,你们的事业成功了,就是东农办学成就的最重要反映,就是东农的品牌,这是对母校的最大回报。”这就是“东农格局”:我们不是为学校培养人才,而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张振兴学长的思想和精神,行为和作风,是东农人的楷模,是东农育人高地上的一面旗帜。
我们由衷祝福张振兴老学长健康长寿。
徐建成
2020年12月2日
于南京至泰州列车上
·东北农业大学经管校友联盟 ·
供稿 徐建成
编辑 宋鹏志
审核 于守泓
让东农人帮助东农人
让东农人成就东农人
让东农人回馈东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