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鸿 | 灵魂的醇香 一一《上海诗歌四十年1978一2018》审美解读

灵魂的醇香
一一《上海诗歌四十年1978一2018》
审美解读
作者:秦建鸿

“诗和远方”,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每每看到,一丝疑惑掠上心头一一

诗真的在远方吗?不近人间烟火?

《诗经》开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人之本性情怀的坦露。

或许是三万年前,人类祖先智人的语言虚构能力,凝聚成诗的精灵,浸润于生命。

诗,仿佛一种诱惑,缠绵于我们,穿越时空。

手头这本《上海诗歌四十年1978一2018》,倍感亲切,诗就在我们身边,流淌在这座城市间。

打开书籍随手翻阅,扑面而来相遇一首短诗:

唐诗是个美男子,
宋词是个俏女子,
元曲并非浪荡子,
和而不同一家子。
金朝走近根文化
采撷三粒相思子。
一一《根文化》李忠利
“简单的比喻,却形象贴切,简直有点绝了。”作者如是说。
诗人以简洁语言,俏皮地勾勒出中国诗歌的框架走向。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元曲,中国诗歌渗透平常日子中。
衣食住行,伴有诗的倩影。诗,穿梭于柴米油盐的烟火人间。
喜欢唐诗,因其浓浓的人文气息,拍墨生活图景。
喜欢宋词因其淡淡的幽思和恋情。
喜欢元曲,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如仙女之妙手,让人喜欢,让人爱怜。
人间有诗,倍添情趣,单调的日子不再乏味,有了一种质感的飞跃。
诗,将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融入普通日子的昼昼夜夜。
这就是诗意的生活。
不知何时起,诗离开了寻常巷陌,仿佛在遥远的地方。
诗被边缘化了。
《上海诗歌四十年》作者孙琴安先生,以学者的目光详尽分析阐述四十年来上海诗歌的状况,纵览海派诗坛,填补学术空白,还原诗歌的审美意义。
作者穿梭于诗篇、时代及人物中,挥洒自如,别样的意味,写尽诗意的细腻和恢宏,气场十足。
魔都之魔,诗之灵魂。
高山流水觅知音,沿着上海诗歌的足迹,享受属于诗意的生活。

回归崛起——质朴美

遥远的80年代初期,诗的苏醒回归崛起。
82岁诗人辛迪写下了《诗之魅》:

那些缺乏一定的意境和境界的不是好诗, 
那些缺乏生活源泉和生命的不是好诗,
那些不是出自内心真实感受的不是好诗, 
要感动人,首先要自己感动。

辛迪用最直白的诗句,道出了诗的本质。
一如满腔的呐喊,呼唤诗的归来!
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诗就在我们的心间,伴随熟悉的街区,诗从没远离。

罗洛写道:


蓦地,街灯亮了,亮了,
在我身旁落下两道光的长堤,
我看清了扑面而来的雨丝,  
我懂得了春雨给我的信息。
一一《夜雨》
春雨的信息,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
天街小雨润如酥,绝胜烟柳满皇都。

唤醒自我——超然美

寻找诗意的人生。

独特的个体都有一种情怀,诗的情怀。
诗在远方,亦非远方。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心头。
诗与生活,若即若离。
看懂生活,超然之上。在平凡中享受纯粹的生活,放飞灵魂一一诗意之核心
上海,20世纪工业化都市,随处都有大工业的标记。
我怀念钢铁
就像怀念一个亲密的伙伴
他那无处不在的光芒
已深入我的血液
是的,
与钢铁在一起
所有翻过的日历
都变得格外有分量。
萧呜的钢铁诗,烙印钢铁的炽热。所有一切如同钢铁般的分量,沉淀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凝聚于诗里,升华生活的美感。
铁舞的城市诗,记录上世纪90年代上海蓬勃发展的足迹:
筋骨抽出,
在泥土与泥土之间
重新排列,
疼痛支撑一切生长一种力量,
悬横于开掘后。
……
那些年上海宛如一个大工地,钢筋水泥的排列组合,强劲有力刷新巨变的都市。

诗,舞动出建设者一腔热血,蓬勃情怀。

后工业时代,魔都的历史又翻开了一页。不同的人,别样的情怀。
下午4点
大楼切割出阴面
像一块悠悠寡欢的三明治
有人此时经过
会对一生都丧失胃口。
陈陌的诗如同一幅画,特感性很现代。一块切割的三明治,挤压出后工业的焦虑,且有一种富裕的恍惚,审美的情怀直抵人心。

走向多元——绚烂美

海上升明月,21世纪多元共存的诗社和诗刊从松江到宝山,浦江两岸涌现出大量的诗社,奔向共同目标一一

绘就诗意生活,点缀美好人生。


只有诗歌这高悬的月亮,
它有力的光芒不曾黯淡,
它以水晶的预言构筑道路,
它照耀下的宁静比生命久长。
一一张建桐 
都市之诗,蕴含都市的气息。
诗之光,照亮街道,宁静而清澈,沉浸独特的感受魅力。
生活琐琐碎碎,我们需要诗的滋养。
可想而知,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诗人,他们把诗记录于笔记本,放在书桌上,下载自己的风采点亮生活。
诗人朋友认为,诗重塑自由精神的信念。自由精神之魂,生命的内核。
诗,一种心声而感。
一语道出了人之常情,诗之常态。
岁月装饰了诗篇,豆蔻年华同桌的你,曾经追过的男生和女生。情切切,意绵绵,杨柳岸,晓风残月。
普通的日子,诗句顺手拈来,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灵魂酿造的醇香,飘逸于岁月长河,
陶醉优雅的人生。
作者简介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

(0)

相关推荐

  • 陈耀辉丨来自宇宙的叮咛——吉狄马加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吉狄马加 雪域之巅,那习习的风.盈盈的笑,令人迷醉,那圣洁清冽的泉水.繁花绽放的枝桠,让人沉浸.在这里无论是山川河流.岩石土地.云彩空气,都有自己的生命与灵魂.苦涩与甜蜜在这里共存,古老与新生在这里交 ...

  • 美文原创 | 程应来:心有鸟鸣的人——评张炳灿的诗

    作者简介:  程应来,笔名石青,汉族,湖北阳新人,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报><中国楹联报><湖北日报><中华诗词><上海诗词>等数百家海内外报 ...

  • 如何写出与机器人“小冰”不一样的诗歌?

           这对极少数诗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不少"著名"诗人来说就是大问题!而对于近几年在网上呼朋唤友的庞大的诗歌爱好者们,"小冰"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

  • 秦建鸿教授《灵魂的醇香 ——上海诗歌四十年审美解读》读后

    秦建鸿教授<灵魂的醇香 --上海诗歌四十年审美解读>读后 文/李 四 诗坛沉寂已久,在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谁还在关注诗歌--那缪斯的园林里孤独开放的玫瑰?谁还在坚守那超越苟且之上的 ...

  • 秦建鸿 |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一《丁景唐传》 沉淀之美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一<丁景唐传一一播种者的足迹>沉淀之美 作者:秦建鸿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998年4月20日<读者导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松花江边的 ...

  • 秦建鸿 | 月照千峰为一人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三十一) 作者:秦建鸿 第四章  独立空间 画外音: 心理学家对刚脱离母体的小猴做了一个试验,在猴宝宝的面前放两样东西:  一碗乳汁和一块蒙着花布的木 ...

  • 品读秦建鸿教授文本审美新作​《此生何处不相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品读秦建鸿教授文本审美新作 <此生何处不相逢> 文/李 四 散步途中,偶然翻看手机信息,发现秦老师的审美新作<此生何处不相逢>又上线了. 匆 ...

  • 秦建鸿 | 此生何处不相逢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三十) 作者:秦建鸿 第三章  想要有个家 五.不同的结局(下) 此生何处不相逢 引子: 火焰在自己的眼里, 没有在被它照耀的人眼里, 那样明亮: 智 ...

  • 赏读秦建鸿教授审美新作

    赏读秦建鸿教授审美新作 --<满船空载月明归> 作者:李 四 生活像一条河,承载着欢乐和忧伤.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安 ...

  • 秦建鸿 | 满船空载月明归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二十九) 作者:秦建鸿 第三章  想要有个家 // 五.不同的结局(上) 满船空载月明归    引子: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 ...

  • 秦建鸿 | 遥闻丝竹出墙声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三十二) 作者:秦建鸿 第四章  独立空间 题外: <山柳菊的故事>下篇更新时,遗传界惊闻哀讯,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先生驾鹤仙去. 继 ...

  • 秦建鸿 |真正的人,真正的学者

    真正的人,真正的学者 --纸墨风流丁老景唐先生 作者 秦建鸿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浓浓宁波腔的老生歌喉,回荡在华东医院东二号楼十九楼的长廊里,歌声令人开怀,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