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
[急症处理]
1.痰热壅盛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热势多高,神识不清,或谵语妄动,或昏愦不省,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唇干渴饮,喉中痰鸣,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 本型在临床上以热炽为主,证由外感温热病毒,内犯心肝,上扰脑窍。神昏者以热闭心脑为主,抽风者以肝火动风为主。初起也有邪犯肺卫未解,或邪犯肠胃未清者,各有其症,不难辨别。
治法主方 清热泻火为主。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石膏(先煎)知母、板蓝根、黄芩、黄连、栀子、天竺黄、浙贝母、银花、生地、玄参、水牛角片(先煎)。本证治疗以清热泻火为本。但解表透汗、清肝泻火、通腑泄热、清肠燥湿应随证选用,不可固守一方。病毒性脑炎证候表现各异,应随病机而应变。
若初起畏寒发热、流涕咳嗽,继而头痛呕吐,银翘散加葛根、法半夏、蚤体、板蓝根、石决明、钩藤,冀其病毒达表,汗出而散.若先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随即头痛项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马鞭草、地锦草、藿香、生薏仁,鸡苏散、陈皮、焦山楂,以清肠化湿,清其本源.
患儿病重,已见神昏谵妄抽搐者,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钩藤、黄连、黄芩、龙胆草、连翘、板蓝根、玄参、白僵蚕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喉中痰鸣者,加服猴枣散;昏愦不省者,加服安宫牛黄丸;频频抽掣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吞服。此期症状凶险,须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
经治疗后,神清搐止,热势未清者,仍以清瘟败毒饮减其剂而用之,驱邪务尽。并注意随证渐增养阴生津之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等,或健脾助运之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等,以助康复.
2。痰气郁结
证候表现 起病缓慢,症见神志抑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或无由哭闹,饮食少思,小便自遗,肢体乏力,苔白,脉弦滑。也有表现为狂躁者,症见神识昏乱,烦闹不安,目瞪怒视,不知秽洁,善惊易怒,骂詈叫喊,甚至毁物伤人,舌红,苔腻或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型于临床中常有两种表现:若热象不著,以痰浊蒙闭清窍为主,表现为神明失主之象;若表现为狂躁者,则属痰火为祟。辨证时,应抓住其要,审证视之.
治法主方 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陈皮、半夏、天竺黄、浙贝母、石菖蒲、远志、矾水炒郁金、胆南星、川芎、朱茯神、大青叶等。偏痰火者,加龙胆草、黄芩、蚤休;躁扰不宁者,加磁石、礞石、牡蛎、石决明;兼抽掣者,加钩藤、天麻、白僵蚕、全蝎等。还可配用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醒脑净注射液等。
本型痰浊内蕴,心肝之气郁而失主,故见症以精神症状为主。所涤之痰,为无形之痰浊,一般宜温化泄浊,同时应配合开窍醒神、顺气解郁。若属痰火内扰,还应清肝降火。若癫痫发作,结合癫痫治法处治。
3。痰阻经络
证候表现 神识不清,肢体麻木、瘫痪,或面瘫、斜视,舌紫暗,脉弦滑。
辨证要点 此证常见于痰热壅盛、痰气郁结两证之后,以经络受邪为主。痰阻经络,因而肢体失用,面目不正。经络运行不畅,气血循行障碍,常伴血瘀。肢体废用日久,则可延为气血、肝肾亏虚。本型也可与上二证并存,急性期即见瘫痪症状,也可由其证转化而成,即恢复期方见本证。
治法主方 涤痰通络。指迷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郁金、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地龙、枳壳、丹参等。肢体强直者,加鸡血藤、全蝎、僵蚕、白花蛇;震颤者,加白芍、当归、龟版、鳖甲;多汗者,加龙骨、牡蛎;肉削者,加黄芪、党参;骨槁者,加地黄、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肢凉者,加桂枝、附片。
临证治疗中,常以涤痰、活血药物合用,日久兼正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早期用针灸、推拿治法,对于促进瘫痪部位恢复功能有益。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病毒性脑炎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临床表现与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关,其症状及体征多种多样,轻重不一.分类方法不统一,可按病因学、症状学、定位体征或病理形态学等进行分类。根据其流行情况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虫媒性的急性流行性脑炎,主要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另一类是不经虫媒传播的原发性病毒性脑炎,又称急性散发性脑炎。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为急性散发性脑炎。
由于可引起急性散发性脑炎的病毒众多不一,故本病发病季节、年龄较为分散。多为散发病例,偶见某些病毒所造成的流行发病。自1957年开始报告以后,60年代的发病率缓慢上升,70年代以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据国内局部地区报告,年发病率为3.67—4.33/10万,农村的发病率略高于城市。发病男女之比约为1:1.4,青壮年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为多见。
中医学中无急性散发性脑炎的病名。本病属中医温病、急惊风等范畴,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可归属于癫狂.尽管中医学无此病名记载,但自1957年被报道以来,对本病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临证表现、治则治法、处方用药、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尤以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病因病理)
一、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外感温热病毒所致。
因其所感温热病毒有异,故其所受也有所不同。虽然其感受的途径不一,但多自口鼻而入。病毒侵袭小儿,自口鼻而入者,多先犯于肺卫,而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由口而入者,则多先犯于脾胃,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嗣后,多因患儿正气不足,或素体痰湿内蕴,邪毒内陷心肝脑窍,发生本病。
现代研究表明,引起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病毒较多,临床以肠道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EB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较为常见。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心、肝、脑窍 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脑窍。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的病变范围与性质,常与病毒的侵袭及人体对感染的反应有关。其脑组织病变的基本特点是;①病变广泛:可累及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及脑膜。②病变的程度:一般白质病变较灰质为重。③病灶的特点:为大片边界不清的水肿、脱髓鞘、软化、坏死、弥漫性的胶质细胞增生;有时可形成局限性“假肿瘤性肿块”,但不形成脓肿。④血管周围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红细胞外渗。⑤神经细胞的病变:神经节细胞变性,尼氏体消失。细胞核深染、破碎及溶解,神经原水肿,神经原及胶质细胞内有包涵体形成。
2。痰、热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本病发生后,痰热相结,热炽生惊动风,痰鼓蒙闭清窍,因而患儿除发热、头痛、项强外,随之心神失主,肝风妄动,轻则嗜睡、烦闹,重则昏愦不语、频频抽掣。若热势不炽,证以痰浊为主,蒙闭心窍,阻滞脑络,以致神识迷乱,则可无以上热盛之象,反见精神异常,如抑郁呆滞,喃喃自语,或狂躁不宁,毁物哭喊等,也有如癫痫样发作者。痰阻经络,则血行不畅,肢体失用,可见肢麻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总之,病机以热、痰为主。偏热者易致内陷内肝,导致昏迷抽风;偏痰者则属无形之痰蒙心阻络,以致精神异常,肢体失用。
3。温邪为患、却无卫气营血传变,是本病的特征 本病病因为外感温热病毒,但常无温疫卫气营血传变的典型特征,如痰热互结者,证如温病气营两燔,但多无疫邪一方受病的特性,也不一定按卫气营血传变。且整个病情表现轻重差别较大,轻者有发热或不发热、头痛、嗜睡、精神失常等症,2周左右可获痊愈;重者发热、昏迷、抽搐,病后可留下各种后遗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各种致病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2.发热,头痛,呕吐,幼婴前囟饱满,可有烦躁、嗜睡,或表现其它各种精神症状或抽搐。症状及体征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3。脑脊液中细胞数大多在(10—500)×106/L,蛋白轻度增高,糖一般正常。脑脊液病毒分离对明确诊断及病原有价值。
二、分型分期
1.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分为3型
(1)弥漫型 弥漫型脑膜脑炎,可有大片软化灶,脑室变窄或消失。常先有轻度的全身不适,很快出现昏迷、惊厥,可发热,病程1一2周。
(2)脑干型 主要病变分布于中脑、桥脑及延脑,由于脑组织水肿使脑干体积增大而质软。常以面神经瘫痪、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等为首发症状,还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假性球麻痹的表现,脑脊液压力常在正常范围内。
(3)假肿瘤型 在广泛的脑膜脑炎基础上,在脑内形成肿块样的局灶性病变。常有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差或瘫痪、失语,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很快出现颅内高压征.
2.不同病毒所致脑炎的表现有所不同
(1)肠道病毒感染 好发于夏秋季,可能出现麻疹样或水疱样皮疹,或类似细小瘀点。脑脊液检查见白细胞计数上升较高,早期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可分离出有关病毒。
(2)流行性腮腺炎脑炎 多见于冬春季,常伴腮腺肿大。脑脊液糖定量可降低,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3)腺病毒性脑炎 多见于冬春季,常先出现呼吸道感染。7型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表现为发热、嗜睡、神志模糊、共济失调、面神经瘫痪、踝阵挛、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4)单纯疱疹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无明显季节性.有时可见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部病变较严重,脑脊液白细胞增多,早期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定量可降低,病毒分离阳性率不高,但可见到核内包涵体,并可测出抗单纯疱疹的IgM。
(5)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多见于冬春季,有流行病史。起病时突发高热,四肢酸痛、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明显。发生脑炎时常见一侧或两侧的强直性瘫痪。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原是EB病毒。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约5 %-7%的患者可见脑、脑膜、脊髓、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单独或合并受累,出现各种奇异的神经症状及体征。
(7)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大龄儿童多见,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在进入恢复期后体温复升,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的细胞以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三、鉴别诊断
与细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本病病机以痰热壅盛为主。一般发病急,热势炽者,症见热毒炽盛;发病缓,无发热,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者。症见痰浊内阻。其神识改变病在心,抽搐瘫痪病在肝.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故神志活动与脑也有密切关系。痰热之邪侵扰脑窍,精明之府失常,引起诸般精神神经病变。所以本病辨证,病机属性辨热炽、痰浊;脏腑分证辨在心、在肝,并均有脑失精明;恢复期、后遗症辨虚、实,虚在阴伤气耗,实在痰阻经络。
二、治疗原则
本病急性期热炽者侧重清热解毒,清心凉肝,窍闭者当开窍,抽搐者当熄风。恢复期热邪未清者继肃余邪。若以痰浊内阻为主者,痰阻脑窍以涤痰开窍为主,痰阻经络以涤痰通络为主。总之,以清热、涤痰为两大法则,并开窍、熄风、活血;恢复期正虚者养阴、益气等法可随证选用。
三、分证论治
1.痰热壅盛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热势多高,神识不清,或谵语妄动,或昏愦不省,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唇干渴饮,喉中痰鸣,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 本型在临床上以热炽为主,证由外感温热病毒,内犯心肝,上扰脑窍。神昏者以热闭心脑为主,抽风者以肝火动风为主。初起也有邪犯肺卫未解,或邪犯肠胃未清者,各有其症,不难辨别。
治法主方 清热泻火为主。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石膏(先煎)知母、板蓝根、黄芩、黄连、栀子、天竺黄、浙贝母、银花、生地、玄参、水牛角片(先煎)。本证治疗以清热泻火为本。但解表透汗、清肝泻火、通腑泄热、清肠燥湿应随证选用,不可固守一方。病毒性脑炎证候表现各异,应随病机而应变。
若初起畏寒发热、流涕咳嗽,继而头痛呕吐,银翘散加葛根、法半夏、蚤体、板蓝根、石决明、钩藤,冀其病毒达表,汗出而散.若先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随即头痛项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马鞭草、地锦草、藿香、生薏仁,鸡苏散、陈皮、焦山楂,以清肠化湿,清其本源.
患儿病重,已见神昏谵妄抽搐者,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钩藤、黄连、黄芩、龙胆草、连翘、板蓝根、玄参、白僵蚕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喉中痰鸣者,加服猴枣散;昏愦不省者,加服安宫牛黄丸;频频抽掣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吞服。此期症状凶险,须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
经治疗后,神清搐止,热势未清者,仍以清瘟败毒饮减其剂而用之,驱邪务尽。并注意随证渐增养阴生津之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等,或健脾助运之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等,以助康复.
2。痰气郁结
证候表现 起病缓慢,症见神志抑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或无由哭闹,饮食少思,小便自遗,肢体乏力,苔白,脉弦滑。也有表现为狂躁者,症见神识昏乱,烦闹不安,目瞪怒视,不知秽洁,善惊易怒,骂詈叫喊,甚至毁物伤人,舌红,苔腻或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型于临床中常有两种表现:若热象不著,以痰浊蒙闭清窍为主,表现为神明失主之象;若表现为狂躁者,则属痰火为祟。辨证时,应抓住其要,审证视之.
治法主方 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陈皮、半夏、天竺黄、浙贝母、石菖蒲、远志、矾水炒郁金、胆南星、川芎、朱茯神、大青叶等。偏痰火者,加龙胆草、黄芩、蚤休;躁扰不宁者,加磁石、礞石、牡蛎、石决明;兼抽掣者,加钩藤、天麻、白僵蚕、全蝎等。还可配用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醒脑净注射液等。
本型痰浊内蕴,心肝之气郁而失主,故见症以精神症状为主。所涤之痰,为无形之痰浊,一般宜温化泄浊,同时应配合开窍醒神、顺气解郁。若属痰火内扰,还应清肝降火。若癫痫发作,结合癫痫治法处治。
3。痰阻经络
证候表现 神识不清,肢体麻木、瘫痪,或面瘫、斜视,舌紫暗,脉弦滑。
辨证要点 此证常见于痰热壅盛、痰气郁结两证之后,以经络受邪为主。痰阻经络,因而肢体失用,面目不正。经络运行不畅,气血循行障碍,常伴血瘀。肢体废用日久,则可延为气血、肝肾亏虚。本型也可与上二证并存,急性期即见瘫痪症状,也可由其证转化而成,即恢复期方见本证。
治法主方 涤痰通络。指迷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郁金、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地龙、枳壳、丹参等。肢体强直者,加鸡血藤、全蝎、僵蚕、白花蛇;震颤者,加白芍、当归、龟版、鳖甲;多汗者,加龙骨、牡蛎;肉削者,加黄芪、党参;骨槁者,加地黄、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肢凉者,加桂枝、附片。
临证治疗中,常以涤痰、活血药物合用,日久兼正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早期用针灸、推拿治法,对于促进瘫痪部位恢复功能有益。
(急症处理]
急性散发性脑炎的急症处理,除分证论治中所述中医治疗外,西医主要为对症治疗。必须密切地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而适当地控制高热与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需要,保护皮肤与粘膜的清洁,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当患儿出现颅内高压征的表现时,要及时应用脱水药物以减轻脑水肿,并预防脑疝的形成.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大蒜制剂 0.3%大蒜液60—80ml溶于10%葡萄糖液500一10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亦可服用大蒜丸,为胶囊制剂,每次4—6粒,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小儿用量酌减。用于急性期。
2.板蓝根注射液 4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或10—20ml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工次,15天为1个疗程。小儿用量酌减。用于急性期。
二、针灸疗法
高热惊厥,针刺大椎、合谷、曲池。痰涎壅盛,针刺丰隆、中脘、膻中。呼吸衰竭,针刺会阴、膻中、中府、肺俞。吞咽困难,针刺天突、内庭、廉泉、合谷。失语,针刺哑门、廉泉、通里、合谷、涌泉。
面瘫,针地仓透颊车,眉梢透阳白,四白透迎香,鱼腰透眉梢,均可配下关、合谷、太阳、后溪、廉泉等穴,每次选用l一2对透穴及远端配穴。震颤,针刺手三里、间使、合谷、涌泉等。上肢瘫痪,针刺瘫3、养老、臂腾等.下肢瘫痪,针刺环跳、承扶,阳陵泉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尿闭,针刺中极、阴陵泉,或按压利尿穴(神阙与曲骨穴之间正中)持续1—2分钟。二便失禁,针刺关元、太溪。
三、西医疗法
1.抗病毒治疗 疗效尚不确切,可能有效的药物有疮疹净、阿糖腺苷。
2.对症治疗 颅压高者给予脱水剂,抽搐者给抗痉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全身情况极差者可少量多次输血。还可配合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A7P、CTP、Cy—C、辅酶A及维生素B11、B12等。对于并发精神异常者,可视情况选用氯丙嗪或泰尔登等。
(预防护理)
一、预防
积极防治病毒感染,防止脑炎的发生。
二、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神志、瞳孔、肢体功能的改变,及时发现异常,抢救危重症。
2.昏迷患儿通过鼻饲及静脉补充营养,随时吸痰,作好口腔护理。
3.昏迷、瘫痪患儿每2—4小时翻身工次,并用50%红花乙醇按摩受压部位,每日用热水擦洗全身1次,防止发生褥疮。
(现代研究]
近10多年来,急性散发性脑炎的中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临证治疗上。
一、中医治疗
王耀华等报道,本病发病及临床表现不同于温病,辨证分为5型:湿热型、癫郁型、狂躁型、瘫痪型、痫痉型。常用治法为清热化痰、开窍醒神、镇静安神、熄风止痉、通腑泻下、益气养阴。治疗70例,有效63例。张洁等以凉膈散加味(大黄、竹叶、栀子、薄荷、黄芩、生地、连翘、银花、芒硝)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结果痊愈29例,好转2例,无效l例。王学平等以星香加味方(胆南星、钩藤、僵蚕、橘红、半夏、郁金、赤芍、木香、甘草、菖蒲、丹参、鲜竹沥)治疗散发性脑炎106例.发热加银花、连翘、大青叶、生石膏,高热抽搐用羚羊角粉、全蝎、蜈蚣,昏迷者鼻饲安宫牛黄丸,呕吐加竹茹、枇杷叶,项强加葛根、丹皮;口噤加秦艽、全蝎。结果治愈74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徐荣谦用中药健脑散(菖蒲、郁金、熟地、茯苓、山药、丹皮、山萸肉、泽泻、黄芪、牛膝、当归、赤芍、地龙、兔脑等)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后遗症38例,结果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6例。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俊文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5例,设立西医对照组46例。气营两燔型用清营汤加减,并可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痰气郁结型用涤痰汤加减,痰阻经络型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78%、8%,而对照组为32.6%、65.2%、19.6%,治疗组病死率低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尸<0。05),尤其是高热昏迷型更为明显。司志国以大青叶、板蓝根、陈皮、半夏、胆南星、僵蚕、甘草加味,结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神经营养剂及对症治疗,治疗86例散发性脑炎,其中9例行气管切开术或使用人工呼吸机,结果基本痊愈42例,显效2l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死亡6例,与单用西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江德美以重剂清瘟败毒饮加减,配合西药激素、脱水剂、抗生素等抢救治疗12例散发性脑炎,结果抢救成功9例,死亡3例,退热时间平均4.88日,症状缓解时间平均10.22日。
此外,高健等报道以八角莲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61例,≤3岁用1支(20ral,每]OOml含生药40g),>3岁用2支,加10%葡萄糖500ml,静滴,E1 1次,设立病毒唑治疗组18例,结果两组头痛、呕吐症状均在24小时左右消失;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6、59.17小时(P<0。01)。(s)陈自安以南通蛇药片治疗30例散发性脑炎,成人海日10片,儿童减半,口服或鼻饲,2周后剂量减半,30日停药,设立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照组。结果显示,蛇药组疗效优于激素组,后遗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激素组。
但也应该看到,在小儿散发性脑炎的研究中,尚缺乏系统、规范、客观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报道,需要在以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