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王朝向近代国家的转变,清朝构建国家认同的分析

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有特殊性的,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从晚清时期来说,这是一个衰落耻辱的时代,从前期和中期来看,清朝又是传统的封建王朝,和以前的朝代没什么变化。清朝继承明朝的制度和发展,又以满族的特色统治中国,而清朝是如何打造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

从1644年入主中原后,清朝由一个地方性政权,开始向一个大统一的国家转变。没入关前,清朝顶多是一个地域性国家,入关后,清朝有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到乾隆年间,清朝统一天下,形成一个大统一时代,包括西藏、新疆、外蒙古、外东北等,变成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这只是国家开疆拓土一方面,而清朝是如何构建一个国家认同的?

想要建设一个认同的国家,并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前中期,如果整合不好,那就会前功尽弃。而要构建一个全民族的认同的国家,需要多方面建设的。

1:满族汉化和民族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认同:是指各民族认同这个国家,清朝内其他民族,也认同满族建立的政权。而满族作为边疆民族,他是如何融合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这就要从满族的汉化开始,有的人认为满族并没有汉化,这是不对的,从语言上来说,满语被汉语取代,证明满族是被汉化的,清朝中后期,开始使用汉语作为主要语言,满语并没有得到推广。

在雍正时期,雍正帝的《大义觉迷录》,其实就是在构建一个“华夷一家”的政治制度,把满族真正融入到这个体系中,并且由夷向华的转变,把“大中华”的认同感,推广到最大化,让周边国家也认同。事实上,“中华”这个概念,在清朝内部和边疆上,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才能构建起强大的国家认同,形成一个凝聚力强大的国家,没有这些,清朝估计会像元朝一样短命。

前期打下的基础,为近代“民族国家”奠定基础,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浪潮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被肢解。而清朝却顶住了,这和中前期,清朝构建国家认同有关,事实上,“中华”二字融入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历史发展到清朝,大统一思想和中华文化,在清朝达到巅峰,所以清朝才能凭着庞大的体量,扛住一波又一波外族入侵。

民族意识,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满族被汉族认为“异族”,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汉族占主导地位,如果不改变满族的地位,总会被当作异族入侵。在康雍乾三朝时,都在努力,康熙开疆拓土、雍正稳固社会、乾隆建立起民族意识。当初为了突破华夷之辨,清朝统治者建立起了民族意识,各民族共同认同中华,而“中华”是从华夏文明而来的,可见,清朝是以华夏文明来统治中国的,并不是用满族文化。

2:近代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冲击

在近代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冲击下,最可怕的就是国家分裂,清朝却躲过了。当然,清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是有区别的。民族国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疆界政治体制。在近代民族主义到来之前,清朝已经完成了高度的整合,把一个庞大的国家,变成一个真正的整体。按照清朝的地图划分,分为东北、蒙古、西域、青藏、汉地十八省五个部分。

每个地方使用政策都是不一样的。如:汉地十八省,沿用明朝的制度管辖,蒙古联姻,西藏政教合一,设驻藏大臣等,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府管辖,后建省。在国家控制领土这方面,清朝做到了前无古人。在欧洲兴起文艺复兴后,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它是西欧历史和文化结合的产物。1840年,英国人用战争打开清朝国门,清朝就受到民族主义的冲击,这对清朝来说,原本没什么,最可惜的是清朝落后于世界,被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所击败。

美国的专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过: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边缘地区的某些社会形态,获得“核心”地位提供了灵活手段。当清朝从边缘地区入主中原,再到统一全国,建立一个辽阔的帝国,清朝就开始注重边缘地区的控制,而不是形态上,边缘地区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形成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强大,在抗击外部的冲击时,明显高于羁糜统治的地区。

从1840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72年的时间里,清朝基本在挨打,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要说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清朝虽然无能,但也不至于分裂成几个国家,不像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样,经过一战的洗礼,最终分成多个国家。他们可不是衰落期,不像清朝这么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这就涉及到国家认同的建设上,他们无法和清朝比,也可以说他们缺少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宗教的社会里,清朝融合得相当好,汪晖教授曾说过:清朝是一个跨文化、跨宗教、跨文明的'跨体系社会’。这种多重体系,把清朝社会构建成一个共同体。这种跨体系,是清朝大统一的社会特征之一。

3:文化的建设

一个国家,再怎么努力控制领土,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始终有分离之心,完全融合不了,只会加剧分离主义。满清在东北时,也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统一全国后,在大统一的背景下,该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成了清朝面临的局面。首先在汉化过程中,清朝并没有达到北魏那种程度,比如:保留服饰和发型。清朝尽可能保留自身的,然后才认可和学习汉文化,并没有全盘接受。

而语言是重中之重,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以汉语为母语,学习汉文化,了解清朝前期的历史,因此,在乾隆年间,很多王公贵族还是懂汉文化礼仪、说汉语、写汉字的。在清朝统治少数民族的地区,上层贵族也须学会汉语,不然得不到清朝的认可或册封。

为了消除汉族针对“边夷”的抵触,以及让汉族认同满族执政的合法性,清朝在汉族地区,秉承儒家思想,奉行“崇儒重道”,用儒家思想文化治世,完全把满族也当成后人一样尊敬古人和中华文化。这是高度认同儒家理论政治,和社会治理理念;也正是如此,清朝才能以少数量的满族,统治庞大的汉族近三百年,这得益于清朝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

总结:想要建设成这样的一个高度认同,整合度完全融合的国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总会出现各种流血的冲突。在清朝的中前期,清朝的统治者,建成一个各民族认同的国家体系,比现代一些国家还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