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民宅,徽州古民居博物馆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紫霞峰南麓,有一处明清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这就是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中的潜口民宅,徽州这一带的景点门票都不便宜,很多古村落都要好几十甚至上百的门票,不过潜口民宅却是个例外,这处颇具匠心的徽派建筑群却是免票的。
潜口民宅中的古建筑,原先并不都是在此,1982年以来,为集中保护古建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分散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20余座较为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清建筑拆迁复原于此,潜口民宅便成为了一座徽派古建筑的专题博物馆。
潜口民宅分为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分立与两个小山头,中间隔着荷塘,明园是主体建筑。
潜口民宅是5A级景点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五大景区之一。
尽管潜口民宅是移建建筑,但由于都是真正的古建筑,所以潜口民宅仍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民宅明园建于1984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如今这些古建筑散落于紫霞峰南麓。
入门后拾阶而上,首先便可见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方氏宗祠坊,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迂回登山,便遇见同样建于明嘉靖年间善化亭,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这是潜口民宅中我最喜欢的一座建筑。
抬头可见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曰:“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
来自明朝的善化亭是一座路亭,经历400多个春秋,曾矗立于徽州古道之上,不知送走了多少出外打拼的徽商,又迎来了多少风尘仆仆的归人。
潜口民宅有的来自大户人家,有的来自普通民居,这座方观田宅就是明代中期的一座普通住宅。
而明代的曹门厅原本是潜口街上的汪氏支祠,大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目前仅剩门厅和两廊部分,如今来到潜口民宅,也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行走于这座小山之上,遇见一座座白墙灰瓦,马头墙高耸的徽派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都有她背后的故事。
徽州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绝大多数建筑都保存着徽派风格,乡村也好,城镇也好,随处可见,行走于徽州,徽派建筑一定会深入人心。
潜口民宅清园建在明园对面的小山包上,所以记得游览完明园后也别错过了对面的清园。
清园共修复保护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于2006年竣工并对外开放,飞檐翘角的门罩俨然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大亮点。
民间传说徽州门罩的来由和朱元璋有关,不过精雕细琢的门罩倒是体现了徽州人建房子“宁要内简也要外奢”的普遍心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徽派建筑中的重要标志马头墙,清园相对明园偏小,基本都是民居建筑。
在潜口镇,其实除了迁建过来的潜口民居外,同一条街上,还有两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其一就是路边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下尖塔。
在下尖塔的斜对面,还有一座金紫祠,四柱冲天式结构。
这座牌坊建于宋隆兴二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牌坊后面便是金紫祠,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紫祠就是潜口汪氏宗祠,徽州古建筑的精品之作。
金紫祠始建于宋,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明万历年间扩建时的历史风貌。
与其他宗祠有所不同的是,金紫祠还有两座碑亭。
金紫祠有两座碑,东面碑为明万历礼部尚书许国撰文,西面碑为明万历都察院御史汪应蛟撰文,两位都是官居一二品的大员,可见当年徽州人文之盛。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倚庄园”,古徽州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地域特征的一块,大致包括了现在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和婺源县,因山多地少,让徽州人被迫出外打拼,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衣锦还乡的徽州人,一定会做这几件事:修桥、铺路、立宗祠,兴学堂。这也使得徽州崇文重教,文人辈出,同时也给徽州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民居和宗祠,这些都是徽州最宝贵的财富。而要集中看到这么多精美的古建筑,除了前往保存较好的古村外,潜口民宅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温馨提示
您的每一次转发和分享,,我在旅途中都能多买半个馒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