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非要坑杀四十万赵军

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四位将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千字文》中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可见这四位将领功绩非凡。

廉颇在对齐、魏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功勋卓著,拜为上卿。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大败匈奴,为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敌百余万之众,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

王翦随侍秦王嬴政,攻破赵都邯郸,扫平三晋,破燕都,灭楚国,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候。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国以白起为将,抽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倾巢出动,向赵国进军。

赵国也不示弱,精锐尽出,押上全部家当,大有一把梭哈,一局KO的架势。双方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会战,大战一触即发。

赵国以廉颇为将,老将军深谋远虑,深知秦国强大,士气正盛,但是战线长,后勤补给困难,绝不能硬碰硬。打算用消耗战,拖垮秦军,等待时机出击。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

秦军见赵军不动,自己也没有办法,只得陪着。

这一下,双方成了王八遇到刺猬,你下不了嘴,我也把你没奈何。大家只得这样耗着。

这一耗就是两年多,秦军快要耗不下去了,见硬来不行,只得用计。便派间谍悄悄潜入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即将投降秦国,已经不足为虑,只怕赵国换成赵括为将。”

赵国的赵孝成王早就沉不住气了,早就觉得廉颇老矣,疑心老将军怯战,又听信流言,立即调回廉颇,另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

这赵括本就是个草包,只会耍耍嘴皮子,哪里会带兵打仗。

一到前线,也不看看前线形势,也不掂掂自己几斤几两,立即命令全军开拔,正面进攻。这下正中秦军下怀。

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直接把全部身家押上,指挥赵军向秦军大规模进攻,准备一把梭哈。

谁知秦国早已心中有数,假装pass,佯装败退,赵括自大地以为秦国怕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乘胜追击。

秦军一看,毫不客气将赵军包了饺子。

秦王闻讯,亲自到前线督战,指挥士兵破坏道路,断绝粮饷,阻击齐国和楚国的援军,不给赵国任何机会。

这年九月,赵军在断绝粮食46天后,士兵饥饿难忍,赵括孤注一掷,强行突围却被乱箭射死,赵军斗志全无,只得投降。

可怜赵国四十万降卒,全部被秦军坑杀,赵王输得只剩内裤了,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要杀降卒

很多人都有这种疑问,古代为什么非要杀降卒,把这四十万军队收为己用,它不香吗?

第一:古代运输不便,战争年代,粮草尤其珍贵。如果不杀,四十万人每天的粮草消耗量是惊人的。

第二:古代是亲兵制,主帅多数爱兵如子,大家共同出生入死,士兵对主帅效忠,如果主帅降,跟着主帅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主帅一死,敌人必定不会善待,还不如死了。所以很难真正降服,留着必定是祸患。

第三:冷兵器时代,男子是主要战斗力,男丁也是主要的劳动力,杀掉战俘,敌国就失去了战斗力和劳动力。比如秦国抽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出战,如果战败,敌国杀掉战俘,秦国就会丧失战斗力。赵国的情况也类似,此一战后,男丁竟失,国力衰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些只是鄙人的一点浅见,大家不喜勿喷,谢谢!

参考资料:《全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孙子兵法》。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12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