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脉动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三经之脉常动不休者何也(1)?岐伯曰:脉之常动(2)不休者,不止肺、胃、肾也。雷公曰:何以见之?岐伯曰:四末(3)阴阳之会者(4),气之大络也。四街者(5),气之曲径也。周流一身,昼夜环转,气无一息之止,脉无一晷(6)之停也。肺、胃、肾脉独动者,胜于各脏腑耳。非三经之气独动不休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中之也,有清气中之,有浊气中之。邪气中之也,清气中在上,浊气中在下,此皆客气也。见于脉中,决于气口(7)。气口虚,补而实之,气口盛,泻而泄之。
雷公曰:十二经动脉之穴可悉举之乎?岐伯曰:手厥阴心包经,动脉在手之劳宫也。手太阴肺经,动脉在手之太渊也。手少阴心经,动脉在手之阴郄也。足太阴脾经,动脉在腹冲门也。足厥阴肝经,动脉在足之太冲也。足少阴肾经,动脉在足之太溪也。手少阳三焦经,动脉在面之和髎也。手太阳小肠经,动脉在项之天窗也。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在手之阳溪也。足太阳膀胱经,动脉在足之委中也。足少阳胆经,动脉在足之悬钟也。足阳明胃经,动脉在足之冲阳也。各经时动时止,不若胃为六腑之原,肺为五脏之主,肾为十二经之海,各常动不休也(8)。
注 解:
(1)三经之脉,常动不休者何也:脉,指气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篇中讲:“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在动”。这里雷公问岐伯:为什么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之三脉会常常搏动不停呢?
(2)脉之常动:经脉的动脉处会有能用手感觉到的跳动。
(3)四末:四肢末梢。
(4)阴阳之会:阴经和阳经的会合相聚的地方。
(5)四街:指头:胸、腹、胫各部的经气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胫气有街”。
(6)晷:古代用日影移动定时刻的器具,如今之钟表的计时器。这里是说人的经脉运行气血没有一时一刻是停止的。
(7)决于气口:人体经脉运行的现象取决于气口,而气口就是指人手腕处的“寸口脉处。”
(8)各常动不休也:其实人体各经脉都有动脉处,只不过因为足阳明胃经是六腑之原,手太阴肺经是五脏之主,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之海,因此这三条经脉搏动最明显。
探 微:
无论是修真还是养生,都离不开对自身经脉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继前文先天天气通三关接后天,息调而后脉顺,观察脉顺否则有三处明显外征,而其它各脉之动脉也在本篇。
气息有数,脉行有轨,人身气血运行是有度的。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息(一呼一吸)共行六寸,一日夜中,共息一万三千五百次,脉行五十周,环绕周身。
诗云:
一吸开关又一呼,周天大衍合河图。
遍行真气三千度,笑饮长生酒一壶。
倪海厦师父周左宇讲针灸
周左宇先生为与董氏奇穴齐名的台湾四大针灸医派(台湾四大针灸医派:董氏奇穴、古典针灸、飞经走气和华陀派)之一古典针灸派传人。出身河北中医世家冀阜永安堂,师从周汝汉、杨天霖、承淡安、孙培荣四位针灸名家,继承各家特色而撮其精要。著名经方家倪海厦即是师从周左宇先生学习针灸。周先生擅长古代通经理论“五门十变法”“脏腑通治法”,擅用远程取穴和透针,并辅以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扁鹊神针对位法等古法,对十三鬼穴的应用也颇有心得。对周老古典针灸感兴趣者,抓紧时间扫码免费学习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