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
山 西
玉组佩
把世界
戴在身上
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
串接成闪光的句子,
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
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和时光行走
被光线连接
今年年初,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播出后,
再次掀起国宝热。
其中一集,
是关于山西出土的西周玉组佩的故事
——“把世界戴在身上”。
精彩视频必看
↓↓↓
▲西周玉组佩 山西博物院藏
精致的纹饰、
繁杂的构成、
奢华的组合,
这件长约170厘米的玉组佩,
是山西博物院的“明星文物”。
1993年,
它出土于山西的一处西周晋侯墓地中,
距今有2800余年的历史,
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等
共计204件玉器组成。
它出土的情况和墓主人的故事一直广受关注。
在第二季即将上线之际,
本期“文博山西”推送的,
是采访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的内容,
听他为大家解读玉组佩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套玉组佩
是整个晋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礼器组合,
也是目前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
张元成说:,
“但这套玉组佩以及所在墓葬的发现,
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谜团。”
▲ 山西博物院院长 张元成
谜团一:墓葬形制不合常理
这套玉组佩出土于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1993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对北赵晋侯墓地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中,发现了62号、63号、64号三座墓组成的一夫二妻异穴合葬墓。这在整个墓地中都是特殊的,因为其他的晋侯及其夫人墓都是一夫一妻的。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出土玉组佩的63号墓葬规格超过了64号晋穆侯和62号墓。64号墓为甲字形墓,全长24.3米。而63号墓却是中字型墓,全长35米,规格要比64号墓高。
张元成提出了他的疑惑:“大家都知道,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况且在帝王之家,王后的地位也肯定比不上国君,但令人奇怪的是,63号墓的规模不仅要超过其他晋侯夫人,甚至还超过了她的老公晋穆侯,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晋侯墓地平面图
从墓葬规格上来说,63号墓超规格了,但是,进一步考古发掘又发现,从礼制上来说,在63号墓葬中随葬的青铜礼器,使用三个鼎,是国君夫人应该享受到的陪葬礼制,而晋穆侯墓室内有5个鼎,这说明这位夫人没有越级。
谜团二:墓主人的身份存疑
“63号墓的墓主人与晋穆侯的关系,现在有两种解读。”张元成介绍。有学者推测,63号墓的墓主人是晋穆侯的“次夫人”,换言之也就是小妾,只是因为受到晋穆侯的宠爱,才能合葬在一起。
“但是这样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张元成说:“这不是主次的关系,而是先后的关系,63号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晋穆侯的第二任夫人。因为第一任夫人去世,晋穆侯重新娶了一位妻子。因为对于君王来说,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死后才能合葬在一起。”
▲63号墓的墓室全景
那么,墓主人又是什么身份呢?在墓葬中发现了两件铜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盖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人们把这壶叫做“杨姞壶”。近20年来,争论也由此展开。一方面,有人认为墓主人就是“杨姞”,因为在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家就称她为“齐姜”;晋国是姬姓,国君女儿嫁到他国称为“晋姬” 。杨姞之名亦是如此,“杨姞”,意为是此女乃杨国的女儿,“姞”是杨国国君的姓,就说杨国的公主嫁到了晋国。但是在各种史料中,并没有姞姓杨国的记载,有可能这样一个名为“杨”的小国家,被灭掉了,而63号墓的墓主人则是杨国最后一位公主。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个壶,是“姞”姓国的女子嫁到了杨国做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流传到了晋国,被埋葬在了63号墓。“学术界永远存在争执,因为单凭‘杨姞’二字,很难辨别墓主人身份,留存给我们的证据太少了。”张元成解释到。
▲杨姞壶及铭文拓片
谜团三:超规格随葬品的发现
6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800多件,仅玉戈就有12件之多。一位夫人,怎可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和礼制?
“我们认为,墓主人是个爱玉之人。当时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在墓葬棺外东北角发现了一件青铜的方盒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玉器,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代。所以,这个墓主人在世的时候一定非常喜欢收藏玉,尤其是一些玉器在西周那个时代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想必她也很受宠,能够得到晋穆侯的各种赏赐。”张元成说。
在采访中,张元成还提到,西周时期的贵族,在生活中佩戴玉组佩,肯定不会这么长,这也许是墓主人生前有好几组玉组佩,她太爱玉了,以至于全部用来入葬,把几组玉组重新组合在一起。
那么,玉组佩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西周的玉组佩制度
西周时期,贵族间开始盛行一种由多件块玉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也就是今天的玉组佩,亦如古人常说的那样,“君子必佩玉”,玉成为了西周时期的一种礼制,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西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高峰,当时的中国已经有长达6000年的玉文化了,所以西周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对我们研究玉器的礼制、工艺等方面的内容,都非常重要。”说到这里,张元成又特别强调了一点:“西周时期玉组佩多悬挂于脖子上,到了春秋时期,则流行系挂于腰带上,因此玉组佩也趋向简单化,大型的玉组佩在西周流行一段时间后,便退出历史舞台。”
从考古发现来看,西周玉组佩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等级有一定的关联性。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出土的玉组佩,通常都是高等级贵族使用,男性、女性都出,以女性居多,以璜为主,有3、5、7、9等,但是暂时还没有看出璜的数量与等级间的对应关系。
西周玉组佩制度影响深远
周人赋予玉器特殊的道德内涵,让玉器成为礼制的载体,一方面是礼制活动中的媒介,另一方面,成为各个等级在特定场合的身份象征。
文献及考古材料反映的周人用玉观念及用玉制度,可以分多个层面。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祭祀用玉,如圭、璧、环;用于朝堂之上封赏用玉,如圭、璋;用于诸侯间问聘用玉,如环、瑗;用于贵族参加礼制礼仪活动佩戴之玉,如璜组佩、梯形牌组佩;用于日常佩戴与把玩之玉,如发饰、耳饰玦、觽、小串饰、腕饰;用于祈求不朽的丧葬之玉,如口琀、瞑幕、握玉、踏玉等。
▲玉组佩部件细节
周人视死如生,不仅生前佩玉,并且认为在死后玉可保护尸体,使人不朽,所以大量的佩饰在生前使用,死后又一块随葬入棺中,覆在身体上,用以保护身体。而专为死者赶制的敛尸玉出现并逐步兴起。西周葬玉的逐步使用开创了以后战国、汉代葬玉大量使用的先风。
每当观众走进山西博物院,在展厅中看到玉组佩,都会感叹其精美与复杂,如果他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相信更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感。
▲玉组佩在山西博物院陈列照片
晋
JIN .YU
玉
▲玉串饰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蟠龙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人首神兽纹玉戈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龙形冲牙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鹿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璜 陶寺文化 新石器时代
山西博物院藏
▲三璜联珠玉组佩 西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鸮 商
山西博物院藏
▲玉鹰 商
山西博物院藏
▲玉螳螂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人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人 商
山西博物院藏
▲玉熊 商
山西博物院藏
▲人形玉璜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兔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玉牛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龙形玉佩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在这个世界里,
龙的鳞片和大雁的羽毛,
振翅在同样的天空。
鱼的沧海和蚕的桑田,
被同一根绳子,
以一指相间。
两条龙的缠绕,
龙和凤的合体,
龙的身体和人的头,
人们把见到的和想象到的生命,
浓缩成玉片。
它们入海、通天,
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
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
呈现万物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