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东】梅州市大埔角村:峥嵘岁月忆南委
一座简朴的老屋、一株百年的杨桃树、一间不起眼的商号……在梅州市大埔枫朗镇,这些普通的物件成为打开人们红色记忆大门的钥匙。
1940年11月,由方方、张文彬、涂振农、王涛、郭潜等5人组成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南委”)在大埔成立,下辖江西省委、粤北省委、粤南省委、琼崖特委、湘南特委、潮梅特委、闽西特委、闽南特委和广西省工委,负责领导华南地区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南委成立后,为了不受敌人破坏,先是设在大埔西河,随后依次迁至大麻、高陂、枫朗。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曾是闽粤赣边区中共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被誉为“南方小延安”,它的成立为抗日战争、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埔角村航拍。(来源:南方杂志社)
点燃革命火种
“当时南委地下党的同志就是在这棵杨桃树上架设秘密天线,一次又一次收发重要敌后抗日情报……”60多岁的黄振庄是南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他正在旧址内向过往游客讲述着“南委”往事,其伯父黄维礼是地下党员、电报员。正是在黄维礼的牵针引线下,老屋才成为南委机关所在地。
走进大埔角村里这座老屋,黄振庄告诉《南方》杂志记者,1941年,南委书记方方、郑小萍、陈锦卿(陈莹)、许英、章姆(从汕头调来,外称方方的叔姆),组成名义上一家人,住在这座老屋之中。这杨桃树在当年设立南委之前便已经种下,已有近百年历史。
“我听父亲讲过,他小的时候就很好奇,看到杨桃树上挂有电台的天线,就问娘烹伯(当年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这些东西挂在那里干什么,娘烹伯骗他说是吓鸟的,后来父亲才知道这株杨桃树其实是为电台作掩护。”黄振庄说。
过去一旦有疑似敌人的陌生人出现,村民就会敲响铜锣,提醒党员同志撤离。今年83岁的黄启常,曾随父辈担任过南委的“小联络员”,对于当年村里的见闻,他印象深刻。“1943年至1944年,村里最多的时候有40多位党员,看他们在这里开会、办公,革命氛围非常浓厚。”黄启常说。
据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介绍,南委不仅建立了秘密电台,开设秘密交通线和设置交通站,还参与享誉中外的“香港秘密大营救”,成功营救出800多名在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并领导东江、琼崖等地抗日武装力量参与抗日战争,为华南地区的统战工作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离开老屋西行200米,便来到了大埔角村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纪念馆共三层,玻璃橱柜里展示了中共南委机关在此办公时的会议记录、办公用具等。四周墙上,贴挂着中共南委机关的简介与发展历程。
大埔角村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来源:南方杂志社)
在大埔角村老街,《南方》杂志记者在郭华添的指引下看到了当年南委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天成商号”。当年担任南委书记的方方化名为王子华,他的公开身份就是这家“天成商号”的老板。据黄振庄介绍,“天成商号”是当年地下党建立的交通站,一楼做生意,销售一些文具、火柴、簿本,二楼就是党员们秘密接头、商谈的地方。
南委的秘密联络点——“天成商号”。(来源:南方杂志社)
南委之所以设在大埔境内,除了大埔具有山重水复、与闽西相连的适合隐蔽斗争的良好自然环境外,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据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敏介绍,大埔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比较坚强有力的,苏区人民在开展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自然地理、党组织的力量、群众基础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为南委设在大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42年6月,因叛徒出卖,南委部分领导不幸落入敌手。“南委事件”发生后,按照周恩来同志“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指示,南方各级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共产党员以教书、生产为掩护隐蔽下来,为闽粤边抗战后期党组织的恢复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领航谱新篇
近年来,大埔角“红色村”以打造“小延安·大埔角”特色精品村为引领,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彰显党建引领作用,让高质量党建成为脱贫攻坚的原动力。
据介绍,2015年以来,大埔县聘请专家对大埔角村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以“修旧如故、保持原貌”的原则,拓宽和改造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总面积扩至约1万平方米,完善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南委周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游、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于一体的红色基地。
大埔角村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党建广场,新建了小舞台、主题文化墙、宣传栏、健身器材等设施。村民郭光泉说:“这片地方原来是猪仔市场,臭不可闻,还长满杂草。如今这里既有广场,又有长廊。茶余饭后,村里的老人便三五成群围坐在长廊拉家常,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下午的大埔角圩,来往的村民游人多了起来。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内,特产琳琅满目,留住了游人的脚步。沿路而行,这条街以南委联络点“天成商号”为核心,规划专项区域,汇集枫朗全部特色产品以吸引游客购买消费,初步形成了一条小型商业带。
依托红色文化,大埔角村整合周边资源,采取“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打造以天成商号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特色一条街,通过成立大埔角村电商平台,村书记带头直播带货,引导村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帮扶单位采取“产业帮扶,即收即销”方式,将村民的农产品“聚散为整”,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供应库”,投放到市场中热销。并结合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建设契机,帮扶单位组织琶洲电商企业与合作社对接,积极尝试打造大埔角村电商扶贫新模式,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的长效脱贫机制。
目前,以大埔角村“红色村”为龙头,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为抓手,大埔县得以串联“三镇十村一场”,构建“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空间布局,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带动周边近1.5万村民共同奔康致富。
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
记者漫步大埔角村街巷,宛若跨越时间轴线,置身于革命时期的那段峥嵘岁月。大埔角村坚持“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的总体思路,活化当地红色资源,积极形成精品示范,进一步带动全镇全域旅游产业。
近几年,枫朗镇在市、县、镇三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组织、宣传、党史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走访革命后代、周边群众,不断挖掘红色史料,保护提升南委旧址,增设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等节点,成功打造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还吸引了不少革命将帅后代和游人纷至沓来,重温红色记忆。环境变好了,村里不少村民在村支书和村里能人榜样的带动下,纷纷开起了农特产商店,吃起了“红色旅游饭”。
大埔角村进村口的红色标识。(来源:南方杂志社)
凭借红色旧址研学与徒步行等主题活动,大埔角村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七八月份是旅游旺季,每月游客有近万人。”据郭华添介绍,接下来枫朗镇会将红色资源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现有南方工委机关旧址、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罗明故居为重点,进一步盘活“枫朗、坎下、大埔角、保安、墩背、隔背”六个村的红色遗址,打造以名人名居游、生态养生游、红色热土游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一条文化体验旅游产业带。
“红色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黄振庄难掩心中的自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者单位:南方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