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安静下来
在工作中频繁接触到职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他们给我的共同感觉是:疲于应付,忙碌不堪,缺乏存在感,没有成就感。说起来,他们忙的都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大事要事:各类评比评估、各类大赛、各类检查视导、各类项目申报验收,等等。很显然,这些“大事要事”的组织者、设计者、推动者不是职业院校自身,而是来自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的初衷显然不是为了让职业院校“瞎折腾”,而是为了引领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健康发展、优质发展。事实上,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具体落实宏观政策,办了很多的“大事要事”,强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值得讨论的是: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存在隐忧?单纯依靠行政驱动是否制约了职业院校的自主发展?在职业教育红红火火发展的同时,其内涵建设如何?当前职业院校发展得健康吗?优质吗?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人的培养、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其使命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使命就需要职业教育安静下来,回归常识,回归课堂,回归学生。这样的使命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必是轰轰烈烈的,而应该是“静悄悄的”。诚然,在特定的时期推出一些特定的项目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项目推动”变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恐怕就远离教育本质、违背教育规律了。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挑选一些项目偶尔为之,的确能起到展示职教成果、树立职教形象、促进教学改革、扩大社会影响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技能大赛成绩成为衡量各地职业教育政绩的指标,这一赛事便开始变味、变形乃至变质了。据笔者了解,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常规工作”,校赛、市赛、省赛、国赛环环相扣,这就导致了一些职业院校集中一批骨干教师和不到1%的尖子选手进行封闭式的训练,日常教学任务受到严重冲击,一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本科生、研究生被聘为兼职教师,登上了职业院校的讲台。对参赛的选手和参与的教师来说,的确从大赛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和发展,但对99%以上的普通学生公平吗?从政策依据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要求做到几个覆盖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个覆盖变成了层层选拔,所以,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仍然是技能大赛的局外人,而且还是“买单者”!
回到常识看问题,学校教育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活动。学生来到学校接受影响,学校招聘一批具有影响能力的人担任教师。而校长则是学校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引领者。这个常识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在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下,行政驱动的巨大力量使得职业院校乱了阵脚,乱了方寸。
无论的“大一统”,还是“中一统”“小一统”,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驱动职业院校发展。既然是驱动,其动力源就不能停止,于是,政策规定不断翻新、检查评估不断进行、试点项目不断推出、各类标准不断出台、各项大赛不断举办……,所有这些都成为职业院校竞相追逐的目标。于是,领导忙得团团转,中层忙得连轴转,教师忙得不停转,经年累月,永无休止。
教育学者吴非先生在《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一文中说:“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吴非先生的文章是针对基础教育的情况而写的,笔者以为,文中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
笔者感到,当下的职业教育太闹腾了。校长没有时间考虑学校自身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在一片喧嚣声中,学校获得了一些“外部认可”,教师获得了一些荣誉,学生获得了毕业文凭,但职业院校里是否发生了“真正的教育”?
职业院校能不能安静下来?能不能让校长安下心来办好学校?能不能让教师潜下心来教书育人?能不能让学生静心度过“从教育到职业”这一重要人生转折?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考量的大问题。
(本文发表于2019年1月22日《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