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数人没有解决——树人学校校长王山泉访谈录(七)
王山泉: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而不是结果意识、答案意识、方法意识。
张建安:不是单纯地为做题而做题。
王山泉:首要的,应该让学生脑子里面装够一定的问题。通过抄题,把这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一个学生学数学的时候,应该能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都可以学习,而且有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比如,他可以一边散步,一边去思考数学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教室里面,不是只有看着书、拿着笔、然后在本子上写才能做题,才叫学习。就是说,通过抄题,一些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是这个问题放到脑子里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到,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可以随时去思考,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就是沉浸式的思考,对吧?我讲一堂课,不是说只给你讲会几道题,而是让你知道几个问题,先把这几个问题装到脑子里。
张建安:还有,就是养成这种习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乐趣,体会到一种充实感,而不是看了以后,什么也想不起来,什么也没留下什么。
再就是,我觉得归类和定位也是很重要的。很多问题是互相交叉的,但是一堂课基本上会围绕一个主题来讲,给他讲透了。我以前不重视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思考方式,但现在我很重视了。在分析问题或者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列个一、二、三,脑子里就感到不那么乱,就感觉条理了。
王山泉:是这样。曾国藩有句名言,“多条理而少大言”,就是你要多一些做事,多一些调整。
王山泉:现在让我难受的是什么?就是很多孩子,无论学什么,无论学钢琴也好,学数学也好,学英语也好,学着学着就厌烦了。为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就拿学钢琴来说,最初的时候,在没有开始弹的时候,在看别人弹的时候,在最初听到钢琴的声音的时候,他是非常向往的,是非常想弹的,但是真正让他按照要求去弹,按照里面的步骤,包括考级,一级一级深入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厌恶、枯燥,不想学,对吧?
这里面对孩子的要求还是挺多、挺高的,还是挺辛苦的。他会面临很多问题,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应该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应该怎么来解决。
就是说,在长期弹琴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身体和精力来说,他是很辛苦的、很劳累、很疲倦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及时消解这些问题?怎么能够坚持下去?怎么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他的动力?
一方面是外在的,通过物质、功利、考级这些去推动他,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家长都做到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有没有依靠他自身的内在的一些动力?他有没有一边弹,一边用心灵去感受、去聆听这种艺术的美、音乐的美、音乐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从而不断激发他的热爱。他对音乐的欣赏与喜爱、他的审美有没有提高?要想持续地去学习,是需要这个东西的,而不能停留在最初的喜欢上。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数人没有解决。
张建安:这确实是一个普遍问题。
王山泉:前几年,我们去了一个专业的艺术学校。当时一位国外来的老师跟学校钢琴老师交流。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不同。中国的老师很紧张,想表现得非常好,但是让你觉得很不自然。但是那位外国老师表演的时候,他整个身心都投入进去,是享受的,自然的,欢快的。这就是差别。
我们的很多老师,注重的是怎么按照考级去练,练多长时间,指法必须按要求去做。但是,如何让学生深入对音乐的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如何帮助学生在一边弹一边用心去感受?这些方面,我觉得是非常欠缺的。包括老师本人,为什么教弹钢琴?就是为了挣钱,谈不上什么喜欢与热爱。对吧?既然老师都没有用心去感受音乐,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也一样,学生做题,见过的题越来越多,能解的题也越来越多,但是他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的感受,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热爱,老师有没有非常注重?有了这些,才足以支撑他的数学之路坚实地走下去。不然的话,他学着学着,就可能厌恶了,内在的力量没有了,滋养不了对数学的热爱。
王山泉:河南尉氏树人学校校长。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园丁,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优秀教练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训练员。讲课风趣幽默,不只教方法,更重讲思路;不只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怎么想。
张建安:曾任全国政协《纵横》杂志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央视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总集撰稿,央视法律讲堂“始皇遗嘱密码”主讲人,央视“人物”栏目《教育家张伯苓》编导。出版《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等二十余本专著;编《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蔡元培卷》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