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的这三种人,最最可恨!你属于哪一种?

文‖才华有限

上一文,我们解读了《书谱》中孙过庭反驳“书法乃小道”的观点。他认为,书法虽为小道,但小道亦有小道的乐趣,小道也有道,并非一无是处,学者必得其中乐趣也。下面开始今天的文章:《书谱》第七讲——书法界的这三种人,最最可恨!你属于哪一种?

《书谱》:「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大意是说,东晋的士大夫,彼此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纵使未能尽书法的神采,而大都受到当时书风的影响。换言之,即使这些望族成员没有经过专业的书法学习,他们的书法写得也不差,氛围好相互感染。

知识点来了,王氏、谢氏、庾氏为东晋的四大家族成员。其中王指琅琊王氏——王羲之一门;谢指陈留谢氏——谢安一门;庾指颍川庾氏——庾亮一门;还有桓氏一门。郗氏虽不再其列,但在东晋时门第依旧很显赫,家族郗鉴官拜太尉,同时还是王羲之的岳父。

《书谱》:「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大意是说,距离他们(东晋)的时代愈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后世书家往往对自己听来的理论,即使有所怀疑也讳言其疑,反而当作正确的东西向人家陈述;有些人仅懂一些皮毛,就把它实践起来,自以为得其根本;假如有所体会,便深深地保守起来;至使其他学习的人茫然不得要领,只见他人写的好,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写这么好。

孙过庭这段话说了三种比较可恨的学书人,一种是胡扯型,一种是略懂型,另外一种是保守型。什么叫“胡扯型”?我理解,在某些盗版书籍上看到所谓的“古人笔法”,又或是道听途说来的技法,不假思索信以为真,还到处宣扬的人;什么叫“略懂型”?我理解,懂一点点就忙于实践,以为自己很懂,实则只得皮毛的人;什么叫“保守型”?我理解,很懂,但我就不告诉你的人。

其实,这三种人不但存在于过去,现在也很多。各位书友,你们属于哪一种呢?就笔者而言,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就是第二种“略懂型”,嘎嘎。为什么呢?我对自己的认知是,懂一点,愿意实践,有问必答,知道多少讲多少,不胡扯乱说。

如果说,上述是孙过庭分析出来的学习书法的问题,那么接下来他的话,就会让很多人坐立不安了。

《书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大意是说,有些人虽然好几年在点画结构上下功夫,但距离规矩还很远,研究楷书不得其解,学习草书也稀里糊涂。假使约略地了解一点草书,粗疏地学得一些楷法,便偏执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和规律还是相差甚远的。

网络上流行着一首名叫《差不多先生》的歌曲,我想,用这首歌来形容当下的学书人十分恰当。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书法时,是不是如歌词里说的一样,什么东西都是“差不多”——临摹时,笔画写得差不多;创作时,章法布局差不多;等等。关键是,自己认为的差不多,还偏执地以为这就是技法。别人提意见,自己根本不接受,甚至还奋力反驳。这不正是孙过庭所说的“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诚然,一语戳中了痛处,必让人坐立不安。

《书谱》:「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孙过庭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什么意思?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心手交融在一起,如水同源而异流;“转”和“用”的技法,就像是一个树上分布很多枝条。换言之,书法如同一条河、一棵树,各类字体、技法等等内容就是分支出去的河道、枝条。老孙对后来学书者的指导,可谓煞费苦心,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他说的话,书法也就不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