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犹龙派太极功法浅谈
作者:张冠杰
犹龙派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流派,又名“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七星太极拳”等,当地人为区别他派太极拳则称之“龙形太极拳”。该拳据说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变化的理论,及观看蛇鹊之战的经过,以蛇缠鹊啄开合之机,蛇形鹊跃辗转飞腾之意,悟出此拳。而历代明师则为发展此拳不断地完善,做出贡献,逐渐丰实了此拳的内容,使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拳法体系。
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人培元尘(也有作裴远臣),道号元辰,来到北京,走访了司新三。司名世铭,字新三,是清末民初的武术名家,人称南侠司新三。他曾在清端王府中管过文案,后来隐居。培元尘以高超的拳艺点化了司新三,使司佩服。他羡慕培元尘的拳法。立即将培道人请到府中,朝夕相处,进弟子之礼。司的虔诚,使培深受感动,遂将此拳之精华尽授司新三,并再三嘱咐:“该拳派乃武当正宗嫡派太极拳,你要发奋练功,细心领悟该拳之奥妙。该拳只单传独授,今受老师之命授你拳法,千万不要外露,更不能轻易传人。切莫将该拳滥传,要慎重择人而授。”待司新三掌握该拳真髓精义后,培道人却不辞而别,飘然离去。司新三遵师之嘱,一直没有将该拳外露。司新三得此太极真谛,如虎添翼,功力倍增。
犹龙派太极功法经司新三先生、张振之先生、张鸿逵先生、王逸樵先生、周文清先生、靳学忠先生、王甫轩先生等前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该功法更加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有别他派的拳法。由于本派功法操练难度较大,保守甚严,后学之人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大有望洋兴叹之感觉,余一人学艺数十年,将所学体验告知后学之人,以明大道,虽不能窥全豹,亦可略见一斑。
犹龙派功法主要内容有《天罡金蟾行气十三桩週身法》、《四炁六十四势犹龙派太极拳功架》、《奇门行功》(俗称“行门子”)《中盘七星拳功》(又名《大乘功法拳》)、《螣蛇缠藤功》(此功为捏藤缠绕之功)等,其主要兵器有《天罡二十四势双手战剑》、《子龙十三枪》、《八门九宫六十四势青萍剑》等,其中二十四势双手战剑是古传剑法,早在明代就被茅元仪先贤收录,被认为是失传的古代战剑,其实该剑法并未失传,现在犹龙派门中秘传,鲜为人见。
犹龙派太极拳,不同于现在流传的各派太极拳,其练功方法和技击用法都有独特之处。有人曾形容该拳:武当太极一条龙,忽隐忽现在云中,张牙舞爪海底月,摇头摆尾显神通。该派有太极拳功架“四炁”六十四式,也就是四路练功架。为何以“炁”称之此拳?玉蟾道祖曰:“气是添年药,心是使气神,若知行气诀(息字),便可得仙人。”既先天一气化为阴阳二气,乃后天呼吸之气,所练之气是后天返先天之气。一动一静,一呼一吸为一息,即一气也。决非平常口鼻呼吸之气,更不是简单的深呼吸,而是所练'肾间气’。整套拳架要始终培养气口的呼吸法。即:吸、提、引、倚。操练四炁拳功架时要以心行气,以气润身,呼吸定息,神意根宗,摩肩蹭背,偃月形中,缠绕捻拧,抻劲拔骨,忽大忽小,无外无内,忽高忽低,随势练桩,团圆紧凑,往返折叠,手如有物,气力合一,足随手运,圆转自如,一动全动,周身一家,婴娃抱助,胎含气长,吸提引依,气旋喉腔,一气呵成,大海波涛。仔细揣摩,不可用强。在练功过程中,不但全身肢体要进行自我摩擦生力,而且五脏也要摩擦叫力。看过该拳表演总会给人一种神韵美的感觉。
该拳功架中有懒搭衣式、双按式、蛇盘式、犀牛望月式、红娘照镜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枪式、老熊捕蝉式、壳地龙式等,各有妙处,与他派有别。整个功架在套路编排上操练有序。功架中懒搭衣式是该拳开式之架,称为母架,是该拳中精华。后人曾总结赞曰:
世人不知懒搭衣,左搭右搭插曲中伸,
搭中寓曲何人晓,曲中寓插知者稀。
当中分歧如剑阁,头为中锋主玄机。
千变万化由我运,五步七星定根基。
曲伸开合随意往,动人消息在舌间。
青龙搅起海底水,心中真气在盘旋。
须有一诀要牢记,曲肱而枕是会家。
该拳功细练智长,不论大身法或小转关更独具特色。一套太极拳功架即有九种练法和变化,这九种练功架是松架,紧架,快架,柔架,刚架,大架,小架,中平架,尤其注重身形气口的练习。该拳有定式八法:提顶、圆裆、含胸、拔背、塌肩、沉肘、坐胯。
练功行拳的十三字要诀是:松、软、慢、缠、绕、裹、捻、拧、定、离、奇、闪、转。
在操练动作姿势时如切,如琢,如磨。处处磨楞去角,把自身肢体抱在一起,先求紧凑,后求开展。内要留意,外要用意。一式一桩如神雕意刻的塑像,心死而神活。在动作时有的姿势身斜,式斜,是斜南吊北的姿势,是斜中寓直,偏中寓正,外斜而内正,外紧而内松的练功方法。在折叠中松缠软绕慢中裹,抻劲拔骨拧中捻,外练筋骨皮肉,内练五脏神气。求处处单轻,从不稳中求稳,从不舒服中找舒服,从不自然练成自然。整套“四炁”拳功架操练起来近一个小时,汗流而不喘。有人称之为功夫拳,也是此理。无恒心,无信心练此拳是不会有收获的。
有外太极三字诀讲道:“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因此练功形拳绝不能脱离此三字诀的规矩。练习功法要求三条线,即两足内扣;足尖翘起,要踩一条线;折叠上下一条线,发劲顺肩一条线。练功过程要练式、练气、练机、练理,即以理造式,以式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循环往复,达到全面锻炼,而又练有所归,姿势虽变化万端,则理为一贯也。
该拳体用全备,注重技击,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惩恶而善估,随感而赴应。攻守交战时要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即是披身有法,玄妙内藏。以开合降提举吞吐为八诀,以离连粘随牵拨合进为八式八法。更有离连随等密传身形八法。离即粘,离中粘,粘中离。该派区别于其他门派的主要区别就是: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张振之先生和先父张鸿逵则反对推手的练习,一生中虽没有练习过推手,但动手试技仍能发人丈外。张振之曾言:“推手长久容易找手,习惯已成难改矣。如戏台比试,见手才能化能发,一旦敌手藏匿就会无所适从,有害而无益也。试想双方交战攻守谁能给你搭手推手机会,任你推来推去,吾拳体用一致,练体为用,而动则无定式,动静虚实也决不会体现在一点上。谁知吾拳有动之不见其形,一触即发之妙。”何况在任何太极拳谱中也找不出推手二字的记载,擖手和打手绝不是推手。以推手练习作为技击方法来说教是狭义的。太极拳讲求的造诣也并非是靠推手才能够获得,关于推手即是走架,走架即是推手的理论是否全面,太极拳术中有很多技击方法在推手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谈。
司新三先生在该派《艺学纲领总论》中讲:
心为主帅眼蓝旗,开路先锋手最宜,
两脚出没如兵器,五营头肩肘胯膝,
身似阵图与队伍,步称坐骑岂支离,
若知号令何由起,法动声随贵及时。
该拳动手交战时,出手不见手,拳到身要拥,动之不见其形,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无外小无内,其钢不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见隙而入。平常练功时老师注重拆拳喂招,引手领招之练习。要求彼发我接,我发彼接,待懂劲之后,设假象假招引手领招。练之纯熟既无一定招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完全是随机应变,顺其自然。动手交战时心意气力四者不可缺一,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一动全动,一发全发,周身一家。静如处女,形如捕鼠之猫,行之猛虎下山,动之雷鸣闪电。行门踩步,走奇踏中。发手放劲如角弓反张,吃手管步入磁石吸铁,一搭即缠,一发即弹。出手见红,瞬间见高低。这些都是本门的技击特点
总之,练拳更要懂得它的规矩和道理,下苦功夫,道归善悟,更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文修武备,文能得武方能称其大成。所以有理恭习开智慧,无理痴练老亦非,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须向自身求造化,得心应手出自然。犹龙派太极拳是较古老的优秀传统拳种,现练此拳者屈指可数,需更进一步挖掘整理。
该拳多为口传身授,有许多绝妙之处,只能意领神会,决非笔墨能够胜及。倘若强用笔墨,最易使人有误解之处。此文是根据先父张鸿逵生前传授和本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加以整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功底薄,也只是以拳论拳谈其大概,希老前辈和同学者指教。先父自一九三七年从师于张振之老先生,跟随老师多年,深得老师真传。先父用毕生精力研习此拳,更有独到见解,为发展此拳做出贡献。他技艺纯正,演练该拳神气韵味十足,拳法出神入化,在津武术界有一定影响,可惜已经去世,今写此文也是对先父的纪念吧。.
附犹龙派太极拳功架歌诀。此歌诀是依据先父张鸿逵生前所编著并传授的,本人稍加整理完成。用于学习犹龙派之人参照练习之用。
犹龙派太极拳功架歌诀
犹龙太极真玄妙,披法先参儒释道。
凝神息气动中静,提肛悬顶化三清。
一炁歌诀
懒搭衣势神意迟,提膝伏身双按前。
驭马单鞭左右使,脚踏一字如担担。
抽身蝶步藏神观,抱虎归山靠胸肩。
高提手势朝天望,摘星揽月掌摩云。
腾蛇盘身吸灵丹,犀牛望月侧卧身。
驳郎一捶急如箭,需用牧童摇金鞭。
白鹤亮翅上云天,搂膝拗步如拉縴。
风摆荷叶纛旗展,怀抱琵琶穿化奇。
搬拦双锤转腰肩,金蟾望月吸气观。
双锤通天炮向前,婴儿抱助单腿盘。
截步横使铁门闩,捨身再使搭衣法。
老君梳头盼左右,揽袖摩肩曲肱枕。
双手擎起伏身按,一起一落原自然。
二炁歌诀
单鞭按掌横跨步,红娘照镜仔细观。
探马掌势稳坐鞍,圆背七星抱刀势。
金刚晾背斜身倚,蹀步拧腰倒插枪。
豹虎归山靠近身,左右劈山斧慢旋。
霸王举鼎运神力,倒退一步通天捶。
肘底用锤藏肋下,倒撵猴法通背捶。
一鹤穿云翩翩舞,青龙探爪把身翻。
伏身海底捞针势,闪推通臂莫迟疑。
反身抱拳往下盖,老熊扑蝉双掌按。
十字剪手正身式,欲动三路拉单鞭。
三炁歌诀
左右云手似挎篮,披身分脚摆两边。
七星栽锤连三点,提起一脚踢向前。
狸猫戏鼠伏身看,十字指脚连三踢。
转身闪推猿背掌,斜旋揉进双燕飞。
抽身下式问心掌,随式侧卧使捞手。
回身双掌往下按,壳地龙形绵又软。
野马分鬃欺肋靠,拗步单鞭势如鹰。
前后双插阴阳掌,玉女穿梭欺身靠。
怀抱七星用心参,十字分手敛胸前。
四炁歌诀
云手三现龙探爪,探海推山步沙滩。
金鸡提膝独立坚,倒撵猴势拽步捶。
白鹤晾翅半斜倚,金童献书玉臂长。
转身怀抱七星掌,舒臂盖掌牵带推。
金龙合口臂外翻,云手下势凤摇翎。
当面金锤随身换,回身飞起脚当空。
搂膝直挡捶左右,魁星一势凝神观。
狮子摇头双摆莲,海底捞针双臂通。
左右射虎把弓握,退步掩肘顾三前。
千招万势随我运,怀抱双拳合太极。
四炁真意
四炁功法理甚微,勤习默练仔细参。
披法躬身藏神妙,阴阳之中变化奇。
偃月之形盈虚象,无形之中亦有形。
胎含气长婴抱助,抱圆归一是真彰。
吸提引依气旋腔,塌肩沉肘收圆裆。
太极滔滔如汪洋,细练智长妙神奇。
注:(这是曾发在武当杂志的文章原稿,原题目是杂志社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