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传统文化阻碍科技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导,历史学家、作家
柳传志:企业家,投资家,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可怕?

柳传志:我想起来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主题是科技发展造成了人类的恶梦,我看了以后也受到很大振动。
易中天:我觉得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噩梦还是美梦,这个问题本身是个“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发展或者延续,或者人类走的这一条路,叫做悲剧性的“二律背反”。就是一个命题从这个角度看,站在他的立场上是正确的;另一个命题站在他的角度也是正确的,但放在一块是矛盾的,所以康德提出来就叫二律背反。
柳传志:就是双刃剑。
易中天:对。科技的发展一定要损坏和破坏一些东西。比方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同时也越来越没有时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同时带来美梦和恶梦,它绝对不会只有一个结果。科学技术永远不保证人类的幸福,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这个,幸福是每个人的个人感受,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争取和获得的。
柳传志:像富士康招收员工时,它的硬件条件比如宿舍、待遇等,在国内还算是不错的,但就是缺乏了一些中国式的人文关怀。比如到了晚上或周末,怎么去举行集体性活动,让员工的压力更得到释放,让他们更高兴等等,这方面考虑不周。一个企业,尤其是强体力劳动型的企业,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不和人打交道的企业,就要让它格外有办法和人打交道。我作为企业管理者,一直有这样的理念,就是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做好了,员工就能生活得好,员工只需考虑切身相关的事情。其中一部分上进心很强的、想要更大舞台的、想挣更多钱的,就等于是赛马中的好马,伯乐应该有识别好马的能力。所以,不见得说科技进步以后救把人全部变成机器了,现在已不是卓别林的那个年代了。
易中天:我倒是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简单的重复劳动,会将大量由机械来承担。人之所以难受、崩溃,就是长时间的简单重复劳动,老是拧螺丝,会不疯掉吗?人将来更多会像柳总说的,比如说服务业,直接跟人打交道。再一个就是手工产品,将来的价格会提升,机械化普及了,人工的东西就贵了,这是必然的。第三就是我们要倡导大家要有业余爱好,哪怕是不是为了谋生的劳动,也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面讲过的,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朝这个方向想,未来还是可以很乐观的。

传统文化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

柳传志:我觉得传统文化也应一分为二,里面确实有非常好的部分,也有一些糟粕。
易中天:我跟柳总的观念不太一样,我认为传统文化就是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儒家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严重问题。
柳传志:像王阳明的理论,他不是也很讲究在实践中求真知的吗?他不也属于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吗?
易中天:对,但是请注意,他们讲的保护“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最后目的是平治天下,这其中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即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生活。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思维,就是完全超越世俗生活,进行纯客观的、超功利的、纯理论的、纯思辨的思考,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个严重缺失。我们看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科学家出身,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所以毕达哥拉斯得出的结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讲世界都是数学关系,整个宇宙都是数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腊文的原文叫“物理学之后”,被中国人翻译为“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研究“形而下”,是形气之上的那个道叫“形而上”,人家都是从自然科学过来的,我们的文明却缺乏科学和宗教这两个传统。孔子说得很清楚:“未知生焉知死”,不能是人,焉能是鬼,彼岸世界的问题不谈,终极目的的问题不谈,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不谈,我们从来不讨论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但第一推动力在西方物理学界是何其重要的问题。
易中天: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很糟糕的传统,即认为我们的先圣先王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了,后辈不需要思考问题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什么叫“传道”,传谁的“道”?是先王之道吗?“先王之道”又是什么“道”?只是伦理之“道”,而非科学之“道”和哲学之“道”。“授业”是授的什么“业”?解的又是什么“惑”?你领悟不了的,先王的英明帮你解惑,所以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不提倡怀疑、批判,不提倡分析、实证的,这样哪里会有科学精神?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国主义,开口闭口四大发明,但我们的四大发明全部是技术啊,哪有“科学”的影子?
所以说,中华文明是缺失科学和宗教这两个维度的,这是我们的大问题。
(本文整理自腾讯网十周年之际精心打造的视频节目《越域》。感谢栏目组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