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保卫战:火炮显威力,两万人战胜努尔哈赤20万大军
天启二年(1622),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负责蓟辽防务,孙元化向孙承宗提出修筑炮台的建议,得到采纳。孙承宗“筑台制炮,一如元化言”。
孙元化被派协助袁崇焕守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袁崇焕筑宁远城,孙元化则负责构筑炮台,将购置的西洋炮放在关键的位置,炮下装有可以灵活转动的支架,以增大炮火覆盖范围。
启六年(1626)正月,六十七岁的努尔哈赤率兵六万, 号称二十万,进攻宁远。宁远的明朝守军仅两万人,人们认为宁远必失,时孙元化不在宁远,未能参加宁远保卫战,但他相信袁宗焕凭利炮定能守住城池。
果不其然,后金丢兵弃甲,努尔哈赤中炮负伤退兵,八个月后,这位枭雄“用兵从无此丧败,惭发病死”。宁远之战,西炮大显威力,明廷君臣对洋炮刮目相看,孙元化筑台制炮的主张经受了实战的考验,袁崇焕说:“(我)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孙元化官升一级。
宁远大捷当年,朝廷批准在北京铸造新式火炮,命孙元化主其事。孙元化聘请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顾问。次年三月炮成,朝廷封巨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
崇祯二年(1629), 后金兵绕道辽东从古北口入长城,直逼北京。袁崇焕飞骑援救,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以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图谋不轨,便把他杀了。
京师危急时,关内关外隔绝半年,孙元化守抚宁,救开平,复建昌、滦州、永平、遵化,所战皆捷,所辖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动,重要原因是西洋火炮威力巨大。崇祯皇帝闻讯大喜,特赐“劳臣”匾额一块,以示褒奖,孙元化声名远扬。
崇祯三年(1630),朝鲜使臣海道来华,在登州上岸,与洋人有过交往,葡人翻译陆若汉在给朝方翻译的信中说:我辈东来中国,在登州有幸遇到“贤达”的孙大人,献上火炮,表达不尽的感激。朝鲜使臣归国后在报告中称孙元化“清俭疏雅”,崇尚西学,人品极佳,与洋人相处融洽,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