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中西这条河9
9
“外行人看中医”很快就被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了,只不过书名去掉了一个字,叫《外行看中医》。这次的写作经历让我向着中医彼岸更进了一步。为了报答黄院长的知遇之恩,也是因为在医院工作时间长了一些,有了一定的资料积累,第二年,我决定为黄院长的经历写一本书,刚开始定名为《好大一棵树》,主题是黄衍强院长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所医院,荫护了众多患者。在没有正式出版之前,在淄博晚报连载时就用了这个名字,正式出版时定名为《悬壶人生——名中医黄衍强的传奇经历》。
这本书的写作虽然艰辛,经历了大量采访和查阅资料,却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认识了黄院长。在我的眼里,黄院长的中医之路虽然是土生土长,但却正切合了中国传统中医的成长模式。黄院长的中医思维和家族思维虽然一直行走在大的传统里,但他又不是一个局限于传统的人,很多时候,他更愿意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来阐释事物,也更愿意接受现代科技为中医服务。
在采访他时,一个细节让我吃惊。为了证明他所讲述的经历,他竟然翻出了七十年代所写的日记。日记中不但有他第一次花两毛多钱买中医书的记载,也有他上高中时花几分钱买了一根银针在自己身上针灸的记录。他的这一举动,让我理解了他能成功的基础。论天资,黄院长并不超越常人,他的成功恰恰就表现在他的细致、他的坚持和他说干就干的闯劲。看他的日记,我不是看的花几毛钱买什么书,而恰恰就看这日记本身,有多少人能坚持写日记,有多少人会认真到自己讲一个经历也要找到书面证明?这样的认真,这样的细致,这样的精神,不正是一个名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