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的掌控者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做情绪的掌控者
文/杨春林
先看案例。
师:你这是没礼貌。
生:我要你管啊,你是我谁啊?
师:我不是你谁,你在我的课堂用这种讲话的口气就是不行。
生:我玩我的,碍你什么事了?
师:声音不是你发的?
生:谁跟你说话啦?
师:你刚才说话是什么意思?你刚才有没有说我?
生:我跟你说话了吗?我跟你说话了吗?
师:我不要跟你讲话。你给我出去,这是我的课堂。
生:你在说我啥?
师:你出去吗?
生:你在说我啥?
师:我说你一下怎么了?你要再敢讲对我不尊重的话,我就敢打你。
生:说要打我?
师:你说,你说你说,你说你说。
生:打,往这儿打。
师:你说你说,我看你说什么。
生:你打,你打!
师:我看你说什么,你想在这里瞎闹是不行的。
生:你是谁啊!你这是体罚。
师:你说我是体罚,是吧?我就是体罚。
师生撕扯在一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不好教,有的成绩不好,有的习惯不好,更有甚者,没有基本的修养,态度还很恶劣,一如本案例中的孩子。不过,我们静下心来细想,同样不得不承认,老师并非无可挑剔,甚至问题还不小。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老师也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采取了不恰当的表达和行为。 “ 你给我出去,这是我的课堂。”没错,课堂是老师的,不过,这话只说对一半,课堂也是学生的,而不只是老师专属,老师不能剥夺学生求学的权利。“ 你要再敢讲对我不尊重的话,我就敢打你。” 学生的行为固然可气,老师先动手殴打学生,突破了师德的底线,不论你道理多大,也不论你受了多大的委屈,也是难以被理解和支持的。在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万祥老师撰文指出,老师要 “ 承担师生冲突的百分之一百责任 ” ,这话挺有道理。
这样的极端情况,当然是极少数的,但类似于此的,因为情绪问题,造成师生矛盾冲突,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情况,却非常普遍。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看到学生犯错误,我就非常生气,甚至暴跳如雷,最终的结果不用说,你也知道个大概,不仅伤了学生也伤了自己,事情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一次次的挫败,迫使我进行深刻反思:我鲜明的态度,强硬的立场,为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意识到,生气甚至暴跳如雷,只是宣泄了情绪,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是适得其反。
细细想来,这也正常,学生犯了错,内心或许是有愧疚感的,一顿的暴风骤雨,学生心想,我是有错,不过你也骂过了,扯平了两讫了,谁也不欠谁了。如果老师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若出现言辞不当,学生的关注点还会从自我的错误转移到老师的错误上。
一个老师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稳定的情绪,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我明白,要解决问题,要先平复情绪。做情绪的掌控者,是教育给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简言之,情绪是信念决定的,解决情绪问题,就其本质而言,要完善信念系统。老师、学生、事件,是构成学校教育生态的核心要素,事件是连接师生的纽带。重新审视这三个要素,换个角度看待,赋予三个要素全新的理解和意义,方可开创教育新局面。
一、重新定义学生:学生是我的恩人。
几千年的传统,老师多少传承了师道尊严,我也不例外。当学生犯错误,不听话,忤逆自己,心里总是百般不舒服。我注意到,不管我怎么不舒服,学生照样我行我素。山不过来,我就走过去。我反复告诉自己,师道尊严那一套已经过时了,教育就其本质是服务,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我反复暗示自己,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让我有稳定的工作,要是没有他们,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我的恩人,是值得我感恩的,必须对自己的恩人要好一些,不能恩将仇报。
从“他是给我添乱的”到“他是我的恩人”,看法的改变,我对他们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
二、重新解读事件:错误专为成全我而来。
事件,是中性概念。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事件,既有既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教育矛盾冲突的发生,往往伴随负面事件——更多的是学生的错误而出现的。怎样解读错误,是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
日本学者说,学生是犯错误的天才。这话没错,没有哪个学生是不犯错误的,人总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的。学生的差异,只是错误数量多少与性质的区别。学生犯错误了,老师和家长给他指出了,他接受并改正了,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了。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伴随着错误一路走来的,曾经,也让老师和家长操碎了心。当年的自己也犯错,为何学生犯错就不允许,就不接受呢?若是如此,是不是不自觉间,我们像美国一样用了两套标准呢?
从教到今天,一直担任班主任,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学生,打架斗殴,弹情说爱,沉迷网络,外出看世界,等等,正是因为他们,我练就了一身的本领。面对学生问题,一时无力应对,我反复告诉自己,对手越强大,成长也更快。要练就绝世武功,必须要有强大的对手。世界大观园,因为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品种各异,才显得丰富多彩。即使是同一品种,也是因为各不相同,才妙趣横生。就学生而言,一样高,一样矮,一样胖,一样瘦,个个习惯良好,个个遵守规范,生活也是单一的。
如此这般,学生犯错误,我照样有些挫败感,我照样处理他们,不过,我不再愤怒,不再充满敌意,教育充满阳光。
三、重新认识教师:教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如果死磕,这句话明显是错的,老师怎么可能是一切的问题根源呢?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家庭和社会就没有一丁点的责任?责任当然是有的,这句话的本意,不是对责任进行科学准确切分,而是为着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孩子的问题已经存在,过多的抱怨又有什么意义呢?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扯皮,不如思考我能承担什么责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教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是不尊重教育特点教育规律,而是从教师自我立场出发,对老师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浓厚的教育情怀。
曾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被广泛诟病,很多老师愤恨不平,说简直是无稽之谈,是不负责的言行。任何语言,脱离语境真理也成谬误,首创这句话的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哗众取宠。其本意是提醒老师,从客观现实出发,积极承担责任,做更务实的探索,教育可以更有可为。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什么是好教育,雅斯贝尔斯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上课不认真,归罪于学生固然可以的,不过收获是愤懑低落的情绪,此外的意义寥寥。反之,把原因归结于教育不够艺术,还没让学生喜欢,没有足够的力量摇动另一个灵魂,收获的是反思之后的教育成长。
真的,少抱怨他人,多找自己的原因,是教师成长的王道。
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完全不一样,我看到更多的美好,心中少了怨气戾气,每天都以美好的心情投入工作,教育之路越走越宽。你不妨试试,保你领略更多的教育精彩。
关于杨春林的班创建者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级》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