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革命》:如何让你的睡眠更高效
对于很多人来讲,可能深夜入睡前的时光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当然可能也同时面临着熬夜晚睡带来的自我批判和焦虑感。
某个深夜一点半,看见一个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
“睡不着
在数羊的时候
突然有一只小羊跳出来对我说
请你用心一点
你已经数过我一次啦”
我轻轻划过,夜深不必打扰,想到可能还有太多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困却无法入睡吧。连古人李煜也写道,“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可见失眠并不是个例现象。
在《2018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16%的被调查者存在夜间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有83.81%的被调查者经常受到睡眠问题困扰。
能安然睡上一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是期盼已久的幸福事。睡眠上的问题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深远的身心伤害,在经历这些的人绝对不会质疑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自身免疫力降低,发际线变高,内分泌失调,肤色暗沉,毛孔变大,长黑眼圈,心律不齐,记忆力衰退,生物钟紊乱,影响工作效率,引发孤独感,甚至猝死等等问题。
而当我们去分析研究大家熬夜的原因时,发现“情绪性失眠”是第一原因。
对于工作学习上的繁重压力,我们在睡觉前更容易陷入焦虑,烦躁的情绪中,而这种状态下我们自然无法安然入睡。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彻底放松,清除了杂念之后,才能缓缓进入梦乡。
不管是关于过去的,还是未来的,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对于过去,更多的可能是后悔,遗憾,不甘心,悲伤;而对于未来则更多是对于不确定性的忧虑。
正如克里斯·艾德辛科斯基教授所说:
“失眠是过度清醒造成的。在过度清醒状态下,人脑会因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
我们对很多事情有太多的主观评价了,如果夜深时人是昏昏沉沉的,或许就会选择睡觉,而不是思考了。
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有些人是因为某些身心疾病不能安然入睡,如身体上的慢性疼痛,或者神经性的睡眠障碍。
比如,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卧室里的光照,温度,周围的噪声干扰,出差倒时差等等。
从心理学角度看,还存在一种“报复性熬夜”的现象。
“报复性熬夜”的爽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属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当我们在白天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由和休息,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对工作,学习以及与别人的关系时,就会通过熬夜来弥补内心的遗憾。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是对自由的追求,不过实际上并不明智,无法给人以真实情景的安慰。主动限制睡眠时间而造成的睡眠不足,会形成“睡眠负债”。
医学博士威廉姆·戴蒙提出,长期处于睡眠负债的状况中,不但会影响情绪、工作表现、还会减低记忆力、警觉性、注意力和判断力、并且加速老化造成肥胖,甚至引发其它严重的疾病。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也有咨询师发现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也包括对安全感的缺失,以及缺乏一定的自律,产生拖延现象。
对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过高期待也会导致难以入睡。一直以来很多人宣称每天晚上必须睡够八小时,但实际上新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八小时,或许更多,也或许更少。
对于睡眠以及睡眠改善的研究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认知,另外一方面需要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
分享一下著名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的“R90睡眠周期理论”,“R90”指的是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获得身体修复。
R90睡眠周期由4~5个睡眠阶段组成,以下楼梯举例:
第一阶段,在楼梯上,似睡非睡的状态。这个阶段很容易被惊醒,比如有人开门,大声说话。
第二阶段,在楼梯中,属于浅睡眠阶段,心率和体温会下降。这一阶段的睡眠时间占比最高,也能整合信息并提高运动技能表现。
第三阶段,在楼梯下,属于深睡眠状态,睡眠的身体修复大多产生于这一阶段。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大量增加。
第四阶段,进入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大脑开始做梦,有益于开发创造力。这个阶段结束之后,通常是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睡眠周期中。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先设置一个合适的起床时间,比如早上六点半,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五个睡眠周期,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夜里十一点入睡,保持这样的规律作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益处。
利用科学并且适合自己的方法安排自己的作息,会让自己的生活焕然一新。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够对睡眠这件事有更加细致准确的认识。
而此刻,也许我们能做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睡眠状态,避免踏入某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思维误区,用科学知识捍卫我们的睡眠自由与健康。
正如网友说的,“床就是人类的无线充电器呀”,怎么能辜负每一刻享受其中的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