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头痛,试试这个中药,疗效满意

望江南治疗顽固性头痛

根据我公社老中医谭昭镜传下的秘方——望江南治顽固性头痛,我们实践观察了42例,效果满意,现推荐给大家试用。

望江南,豆科,别名:羊角豆、野豇豆、江南豆、山绿豆、狗屎豆、野扁豆、假绿豆。用法系取望江南叶1两,瘦猪肉半斤,加盐,水煎服,每日一剂。

我们曾治肝阳上亢头痛18例,近期治愈15例;肾虚头痛14例,近期治愈12例;偏头痛10例,近期治愈9例。治愈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典型病例:

例一,李××,男性,45岁。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朝宽暮急,诊断为肾虚头痛。经当地中西医治疗两年效果不好。1970年5月于本站用望江南治疗,服三剂见效,18天痊愈,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例二,林××,男性,38岁。经常头痛,左侧为主,常见暴怒,睡眠不宁,经中西医治疗1年无效。在本站服望江南后,两天见效,9天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望江南治疗顽固性头痛70例

笔者应用望江南种子治疗顽固性头痛70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70例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1岁,以30~50岁最多(54例);病因分类,肝阳头痛27例,肾虚头痛19例,血虚头痛7例,瘀血头痛13例,痰浊头痛4例;病程最短者一年,最长者15年,以3~5年最多(49例)。

二、治疗方法及结果

望江南(种子,下同)15~30克,纱布包煎,每日一剂,头二煎各得汁200毫升,早、晚饭后服。10剂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服3个疗程。经服药1~3个疗程头痛消失并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者为痊愈,头痛明显减轻或头痛消失后一年内又复发者为好转,头痛减轻或无改善者为无效。结果1疗程痊愈23例,2疗程痊愈19例,3疗程痊愈11例,好转10例,无效7例。痊愈率75.7%,好转率14.3%,总有效率90%。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三、典型病例

例1

吴某,男,48岁,干部,1973年7月15日就诊。头痛、目眩五年,时轻时重,性情急躁易怒,经常失眠,心烦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弦。血压180/105mmHg。证属肝阳头痛。予望江南30克煎服,并嘱立戒烟酒。连服10剂,头痛消失,血压降至160/95mmHg,随访三年头痛未复发。

例2

黄某,女,24岁,待业知青。1980年9月13日就诊。头空痛一年余,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量多。检:面色㿠白,舌质淡,苔润,脉沉细。证属肾虚头痛。予望江南20克煎服,并嘱节制房事。连服10剂,头痛消失,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随访二年情况良好。

例3

程某,女,36岁,工人,1985年4月15日就诊。10年前头枕部碰伤后即经常头痛。曾多次在沪就医,脑电图、头颅摄片及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为脑震荡后遗症。近数月来头痛加重,枕部尤甚,痛如锥刺。舌暗红有瘀斑。证属瘀血头痛。予望江南25克煎服,连服10剂,头痛明显减轻。再予望江南20克,加羌活10克、桂枝10克,续服10剂头痛消失。随访一年疗效巩固。

四、讨论

1.望江南为豆科决明属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植物;性味苦平;别名羊角豆、山绿豆、假决明、狗屎豆、假槐花;以种子和茎叶入药。据现代药理研究,望江南种子中含有大黄素,其苯提取液含有毒蛋白及柯桠素。前者有致泻作用,故伴有腹泻者不宜用,胃肠功能欠佳者应慎用;后者对肝肾有轻微损害作用,故伴有肝肾疾病者应减少剂量,肝肾功能欠佳者不宜用,治疗时间以不超过2个疗程为妥。

2.如用药1疗程效不佳,可按头痛部位加入引经药。因望江南有小毒,故不宜长期应用,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疗效仍不明显者,不宜再服。但复发病例如已间隔1个月以上,则仍可再服。

3.头痛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据笔者体会,本方并非对各种疾病所引起的头痛都有效,而以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其疗效原理有待今后探讨。

《止园医话》头痛方——偏正头痛皆安康

组成:

连翘15克,菊花15克,桑叶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10克,荷叶边15克,鲜茅根30克。

加减:

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各15克;心经有热,舌质红赤,加柏子仁15克、莲子心5克;睡眠易惊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舌苔白腻,加石菖蒲、炙远志各10克。

功用:

清利头目,散结止痛。

主治:

偏正头痛。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

《止园医话》是当代名医罗止园所撰写的经验集,近几年才流传于世,看到它的真正风采。

此方出自《止园医话》“头痛与眩晕”篇,罗氏从自身患偏头痛说起,罹患数年,服用中西药治疗,时发时止,后每至午后,体温升高,偏头痛更甚,急以此方治疗,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

文中还有一例治验,女性,50岁,患习惯性眩晕,服用此方数剂,数年未发。罗氏说:“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愈其女儿剧烈性头痛。

本方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清利头目,消散上焦之风热,桑叶搜肝经络脉之风邪,黄芩清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热郁,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佐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直达头顶,以除风邪。

共奏祛风散热之效,以治风热上攻之正偏头痛。

病案:

齐某,女,38岁,公务员,于1998年8月就诊。

患头痛3年余,多家医院均诊为“神经性疼痛”,给予谷维素、苯巴比妥、镇脑宁、清脑丸等,最初尚好,继之则无效。发作时以左侧偏头痛为主,但会波及到头枕与颈部,睡眠不佳。来诊时,舌苔薄白而干、舌质红赤,脉象沉细而弦。诊为风热入络,肝阳化风。

拟方:连翘15克,黄芩10克,怀菊花15克,霜桑叶15克,薄荷叶15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6克,荷叶15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每日煎服1剂,分2次服用。

服用21剂前来复诊,言其头痛未再发作,唯有睡眠不佳,常做恶梦,影响睡眠质量,于前方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焦栀子5克,莲子心5克,以清火安神,继服21剂,睡眠安然,嘱以加味逍遥丸,疏肝清热以善其后。

按语:

偏头痛女子较多,反复发作,有时与月经失调亦有关联。此例从脉象与舌质上分析,均有热象和肝郁之兆,所以取《止园医话》方治疗。

如果是寒性头痛或痰厥头痛,此方即不适宜服用。

牛蒡子治头痛的一点体会

头痛一证,原因比较复杂,而治疗头痛症的中药和方剂也很多。现仅就牛蒡子在临床治疗头痛来淡谈个人的体会。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种子。性味辛、苦,微寒。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等作用。多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头痛,麻疹疹出不透等证。

据近代药理研究:牛蒡子内服有解毒、消炎、排脓等功效。

考历代医生治疗风热所致头部疾患的方剂中多采用牛蒡子。如牛蒡子配旋复花,治痰厥头痛。牛蒡子配石膏,治头痛连睛。普济消毒饮(牛蒡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兰根、马勃、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

仅从以上几个方剂来看牛蒡子在治疗头部因热引起的疼痛,有的方剂中虽然没有重点突出牛蒡子的作用,但可以说明牛蒡子的清热止痛作用已被重视。

笔者和一些同志在临床经常用牛蒡子为主治疗头痛收到满意效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初步掌握了应用牛蒡子治疗头痛的一般规律。头痛不论新久,只要具有下列特点之一的,便是牛蒡子的适应范围。一、头痛兼有发胀感觉;二、头痛牵引眼珠作痛;三、头痛发作时,精神困顿嗜睡;四、偏头痛兼有胀感。凡具有上述特点的头痛又兼有便秘的尤为适宜。

在临床应用牛蒡子治疗头痛,多单独使用,或根据病情配伍一、二味药物。牛蒡子的用量极为重要,一般须用五至七钱始效。用量小时,效果多不明显。用时需将牛蒡子炒,捣碎,水煎服。牛蒡子有滑肠通便作用,故对头痛脾寒便溏患者忌用。

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一、张XX,女,成人。主诉:头胀痛多年,疼时嗜睡,且牵引双眼作痛,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经用中药和西药、止疼片剂和针剂治疗均不见效。就诊时,神志正常,脉沉弦。

根据病情分析系肝经郁热所致,治宜宣疏肝经郁热。用牛蒡子七钱,水煎服。服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眼亦不痛。服第三剂时因睡眠不好,头部又感觉疼痛。继续服药治疗。随访效果良好,基本治愈。

二、孙XX,男,三十六岁。主诉:两年前脑震荡后,头胀痛,肩臂麻木,两眼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恶心,有时呕吐,西医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就诊时,神色正常,营养中等,西医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脉沉滑而稍数。

根据病情分析为肝热挟痰浊上扰所致。治宜清肝化痰。用牛蒡子八钱,水煎服。复诊自述,全部症状消失,两眼视物尤为清楚。但出现腹泻稀便日三至四次。又用牛蒡子四钱、菊花三钱、蔓荆子二钱,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病系肝炎挟痰浊上扰,治宜清肝化痰。方中只用牛蒡子一味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据《本药备要》记载:“牛蒡子,理痰嗽”,《本草述钩元》记载:“牛蒡子主风热痰壅”,所以独用牛蒡子一味收清肝化痰之效。

三、刘XX,男,五十岁。主诉:因误入缺氧菜窑,经抢救脱险后,右侧头角部疼痛不止,夜间尤甚,在疼痛剧烈时,须家人用手拍击痛处,或用手指揪拧痛处皮肤到肿的程度,才感觉疼痛稍为轻松,病数月之久,经多次治疗无效。其头痛特点是右侧头角疼痛发胀,牵引眼睛作痛,脉弦而数。

根据病情分析,主系肝胆两经风热上扰,经络瘀阻所致。治以疏风清热通络法,药用牛蒡子七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连服三剂后,头痛基本消失,惟感四肢无力。诊其脉象已较缓和,因患者自觉四肢无力,仍就原方加党参三钱,以益气扶正。又服三剂,头痛完全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近来我省丹东市第二医院用牛蒡子一味治愈数例脑疝,从中总结出牛蒡子对降颅内压有显著作用。我院工农兵学员用牛蒡子配合温胆汤治愈一例头风,西医诊断为蜘蛛膜上腔出血(见本刊一九七三年三期)。我院法库县孤家子医院眼科治疗青光眼的方剂中亦重用牛蒡子,收到良好效果。

李毓麟老师针刺治疗头痛的经验

李毓麟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凡四十年,以“疗效高、收效捷、手法巧、取穴少”而著称。兹将李老师对头痛的临床选穴、刺法及穴意分析等经验整理如下。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

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枝)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相得益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