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宁波:书藏七千年中国(叶平)
浙江省宁波市,简称甬,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去宁波市旅游怀古,必去五大景点:天一阁藏书楼、宁波老外滩、余姚河姆渡遗址,奉化溪口雪窦山与周边的舟山群岛普陀山。从河姆渡中国古先民遗址,到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道场,不得不游的5A级旅游景区。
杭甬之间已经通达城际高铁。分两次记录到宁波怀古的往事。本篇仅为宁波书城天一阁、宁波老外滩和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游览记趣。
宁波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月湖之西。从月湖出发,经过天一街,到达小巷深处的天一阁。
想要了解宁波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所有的游客都必须去天一阁里寻访。这里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还有园林和陈列展览区。
天一阁又称“南国书城”,宁波的文化符号,宁波城市形象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的“书藏古今”指的就是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这里曾经是一个寂寞宁静的所在,越过高高的院墙,像是抵达另一个世界。
天一阁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天一阁之名取之于《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因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就可以以水克火。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天一阁,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最喜欢收集古代典籍,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每到一地做官,他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它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位人刻印的诗文。后来又有幸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由纪晓岚领衔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
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所说,天一阁虽然“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因为数百年海内的藏书家,唯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宝书楼是天一阁的重要所在。在宝书楼微黄的一盏盏小灯下,游客们的脸上似乎都折射出虔诚神圣之光,小心翼翼地从那些孤本、抄本、文献上掠过,不由得心生崇敬赞叹之意。
人们也在此地,听到了范钦和他的后辈悉心保护天一楼藏书的可钦可佩的故事。
当80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弥留之际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大儿子范大冲愿意继承藏书楼,并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万两白银不如一楼藏书,以致余秋雨评论说:“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
就这样,经过范氏家族十三代人的心血,和众多有文化良知的捐赠者的贡献,到了明嘉庆十三年,天一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那一个个原木色的大书柜里珍藏陈列着的是中国文化的珍贵典籍。这些藏书已经穿越了时空,在历史的尘烟中熏成了酽酽的微黄。
因年代过于久远,特别是经过多年战乱,天一阁的藏书有很多被失散。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已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住宅在司马第。住宅里有一幅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画像。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位满脸络腮胡的藏书者所任的官职是个武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武官酷爱书”,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葩。天一阁也因此留下了他和后辈人的传奇轶事。
范钦为天一阁拟定的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直到钱绣芸的丈夫去世,儿子严格遵从祖训,他母亲也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不久竟郁郁而终。
天一阁坚持以朴素的理念守护书籍百年。直到1673年(清康熙1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这一年也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随着历史的变迁,天一阁在后辈的修建下,逐渐成了一个秀丽的江南园林。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
目前,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诸多景点。
隐藏在树丛中的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百鹤亭原是祖关山上明代墓前的祭亭,后迁建于此。白鹅亭顶部的斗拱形状造型独特,很有观赏价值。
天一阁内的德和堂,更是让人开了眼界,目前这里是中国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德和堂原是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
麻将陈列馆的第一堂,存有各种图纹的麻将,材质与形制各不相同。其中有越南的、英国的,但大多数属于中国,很具有中国特色。
东南西北中发白
三缺一,我来凑。
东西汉,南北宋,兴衰宝鉴;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李彤先生题宁波天一阁德和堂内壁。
秦氏支祠是一个独立的庭院。为宁波商人秦君安所建,由照墙、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结构明清古建筑群。
支祠是南方近代优秀祠堂建筑的代表,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反映。
支祠内最有特色的是大戏台。戏台坐南朝北,与南边的大殿相互对应,单檐,歇山顶,双檐飞翘态势较为陡峭。
独具一格的朱金木雕是宁波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秦氏支祠的雕饰工艺是朱金木雕中的代表作,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需八个人抬,故称“八抬大轿”,因制造时曾耗费超过一万个工时,又称“万工轿”。
靠近天一阁南门,是清咸丰元年章鋆家的状元厅。章鋆中状元后,还在西河沿建宅为母养老,后人称为“状元厅”。1990年代,在宁波旧城改造中,此厅被迁入天一阁,也成为章状元府保留下来的唯一纪念建筑。
宁波流传着一句话:日湖上面云在楼。据说,宁波过去有个云在楼,是明末清初宁波人陈朝辅的藏书楼,当年他的藏书量仅次于天一阁。天一阁云在楼,楼门也有一块匾写着“云在入妙”四个字,不知道此楼是否彼楼。
楼角处也有假山亭台。
绍兴有座兰亭,宁波天一阁也有座兰亭。
这是现存于宁波天一阁的丰坊刻本《兰亭序》,此石刻于天一阁留存至今,即前述“最好临摹作品的临摹”。
天一阁外,古色古香的城市街道,把我们宁波怀古的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
宁波天一广场老外滩
街道一转弯,我们就从古代宁波进入到现代的宁波城区。
宁波天一广场为国内一流的融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心商业广场。广场是宁波市又一个对外开放的亮点。
天一广场曾经在2004年得到过中国建筑艺术奖 。广场建筑以2-4层低层为主,充分体现现代商业气派为特点,中央以3.6公顷绿地广场为依托,缀以一条南北相向的水街,一池碧水,点缀着几幢精致通透的建筑。
优雅的环境,丰富的景观,将使CBD广场的商业氛围更富情趣。它以体现浓郁的商业文化为特色,通过露天舞台安排演出等商业文化活动,为宁波市民提供一个开放的、参与性较强的城市客厅。
这里有6000平方米的景观水域,同时设有总长200多米,最高喷高40米的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和高20米、宽60米的大屏幕水幕电影。
宁波老外滩,坐落于宁波三江口北岸江北区的一个港口。于1844年开埠, 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
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就在宁波。后来虽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但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贸易往来。
清初铸铜钱、制铜器多通过宁波从日本进口铜及银等;而日本也从宁波进口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是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
经过百年落寞,2005年1月,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和宁波天一广场成犄角之势。
目前,宁波老外滩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等还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号、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建筑,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风格。
杭州有新西湖,上海有新天地,宁波也有新的老外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老外滩面积,囊括了个性消费的所有功能。
老外滩目前也成为宁波的一个新的怀旧景观。
余姚河姆渡遗址
余姚市,隶属于宁波的县级市。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是全国首条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的线路,全程运行时间约35分钟,成为宁波和余姚之间最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
“往事越万年”。仅仅半个时辰,我们就通过时光隧道历经了7000年。河姆渡遗址在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距离宁波仅25公里的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小渡口。
姚江两岸风光绮丽,7000年前的中国先民的村落历历在目。
乘坐小船摇橹摆渡过姚江。远远望见河姆渡渡口附近的三块巨石构成的景区大门。其石雕的门楣。是按照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形状雕制。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河姆渡遗址分为三个景区,一为“河姆渡渡口”景区,二是“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景区,三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走过了渡口,遗址发掘现场隐藏在绿树丛中。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现场,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4个文化层证明,它是新石器时代古江南村落遗址。这就是说,它灿烂的史前文化相比黄河流域的刀耕火种文明,整整早了二千年。
河姆渡时代的中国先民们,住在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里。在遗址各文化层里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木桩。有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
遗址第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井上还盖有井亭,以遮风挡雨。
这就是复原的古木井。
文化层,是指经过人类活动之后留下的地层。它是同一时代,集中在一定地域内的,又有一定地方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河姆渡第四文化层是黑黯色灰土。这一层的文化堆积,告知了我们7000年前,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那个年代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河姆渡人用一支简陋的木浆,驾着独木船穿梭在姚江的风雨里。他们手持梭标,身背弓箭,赤足奔跑在田野上。
他们用木桩塔起茅屋,在五月的梅雨天气里,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制作土陶,用木圩舂米,骨针缝衣。他们崇拜月亮和太阳,画出了双鸟朝阳图腾标志,他们用笛和鲟歌唱生活。
河姆渡,这就是令人震撼的中国人祖先居住地之一!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层层芦苇,随风舞动。
目前,余姚县在此建立了河姆渡古生育文化园。
“祭祀广场”中矗立着青铜浮雕河姆渡人像。
由于河姆渡时代是耜耕稻作农业时代,所以高高矗立的巨型骨耜标志。
在河姆渡遗址中,大量发现存在着水稻,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
河姆渡时代是典型的陶器时代。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于这种陶质。
我们走近今人复原的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他们建造的房子,有点像我们在湘西旅游时见过的“吊脚楼”。
这里是模拟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场景。河姆渡人正在精心制作陶器。
“3号干栏式建筑”外貌。
门口吹骨哨的男人和听曲的儿童。
近摄草木屋——干栏式建筑。
“4号干栏式建筑”中央供奉的木雕鸟。
河姆渡先民编织苇席的场景。
一家人倒也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们慢慢离开遗址发掘现场,走向河姆渡最后的景区。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兴建于1993年。藏品均为河姆渡遗址和同类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质地以骨、石、木、陶为主。文物陈列馆内设3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
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河姆渡遗址的确切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人使用的主要农具叫“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用来挖地翻土。
但是,有部分工具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如石斧、石奔……
河姆渡人的陶器制作得相当精美。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这种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
这是河姆渡人饲养家畜的出土文物证据。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河姆渡遗址门楣的标志就是按此设计的。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河姆渡的孩子甚至有自己陶玩具,这大概就是7000年前的先民们用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具和学具。
我们静静地站立在博物馆艺术画像前,用心感受我们的祖先、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幸福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