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知与行,孰难?
我曾经思考过知与行的关系:
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或者还有第三种,知难行更难。
当时,我是没有确定答案的。
直到最近看《梁启超传》,我突然有了一点相对清晰的认识。
书中提到两个概念:“先时之人”和“应时之人”:
先时之人,造时势之英雄,这样的人理想,热诚,而且有胆气。
应时之人,时势所造英雄。
康梁显然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先时之人”。
无论是先时之人还是应时之人,他们都是先解决了知的问题,才有后来行,所以,他们自身一定是符合知难行易的问题,完成自我的认知升级,开风气先河,他们经过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学习,逐渐才有了不同于时代,不同于大众的见解,而一旦解决了知的问题,后面的行动反而是十分清楚的,不需要迟疑的。
然而,对于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人来说,一定是知难行也难的。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
要想让大众认知上觉悟,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那些时代的领导者,从来都在少数,追随者亦在少数。
所以,这些人从来都孤独,也从来都悲壮,也从来会留在历史当中。
即使有一小部分人在过程中觉悟了,行动上也会多受阻碍,因为那注定不是他个人自发的主观意志,难免有动摇,不坚定。
以上说的都是风云变换的年代,站在每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人们,才会存在的知行问题。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几乎堆积如山,信息唾手可得,信息,无论有用与否,无论你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收,都仿佛大山一样,扑面而来,我们丢进去太多时间,却常常感觉一无所获。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不是被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给毁掉的,我们的生命是被信息淹没毁掉的。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局,不曾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结论和思考,都是天上的浮云朵朵,飘来的时候都很美,然而又几乎在你看见的瞬间就消失在天际,连挥手再见的动作都不需要。
我想,我们处在一个知易行难的时代。
有很多人,看了无数本育儿书,依然不清楚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说话,怎么跟孩子建立亲密链接。
有很多人,看了无数本职场指南,依然找不到晋升的路径,依然感觉生活无望,奋斗无用。
有很多人,读了无数本经典,背了很多的文本,生活上却依然狼藉,那些智慧永远停在书本上,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哪怕一次夫妻的争吵。
因为那些唾手可得的内容,知识,都太容易了,但那些终究不是你自己的。
凡事你内心没有真正认可的东西,行动上终究会流于形式。
本质上,还是因为你的认知层面没有根本改变。
所以,我真的想劝说大家:停止渔猎见闻,放下手机吧,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安静独处的时间,认真地去思考,认真去学习,认真地读书,哪怕过程中只得到了一点点微末的真知灼见,因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必然会让你成为知难行易的那种人,而让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说到底,关于知与行,我依然认为知比行更难,学做一个知难行易的人,你大概已经超过这个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了。
本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又上网搜查了一下关于知行问题的历史发展:
《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可以当作知易行难的代表言论了。
王阳明:知行合一。此观念没有解决知与行的难与易的问题。
孙中山《孙文学说》批评“知易行难”: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这样的:
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能行之”,“天下事”只怕“不能知”!
我想,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原由,历史条件,个人的人生体悟,无所谓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