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关帝庙)
【平遥(大)关帝庙】
提起平遥古城,人们想到最多是双林寺、日升昌票号和文庙。要说平遥武庙,就包括喜欢古建筑的,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其实在平遥古城中,现存有一大一小的两座关帝庙,我要说的这座就是大关帝庙。她的位置在平遥古城书院街西口路北,庙院曾被平遥县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占据多年,现已废弃。这个位置想去的人恐怕找不到,就是从文庙棂星门前的那条街一直往西走,或者进平遥南城门后往西,不过步行有很长一段路。
平遥大关帝庙原规模宏大,建筑壮观,如今只剩舞楼和崇宁殿了。该庙最早称“关侯庙”,这个名字可是相当久远的。后来奉祀蜀汉“五虎上将”(其实这个名称吧,不是历史上的正式称呼,是演义里起的名字),所以也叫“五虎上将庙”,明代加封关羽为“关圣帝君”后改称关帝庙。平遥大关帝庙坐北向南,遗址范围总面积约2000㎡。
舞楼与崇宁殿之间相距约50m。现存建筑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所遗,清代也曾修补几次。舞楼建于2m高的砖基之上,造型奇异:前台异常短小而抱厦狭窄;前后檐铺设完全相同的斗栱;舞楼基座前两侧用青砖砌建抄手踏跺;台面上两侧的八字影壁很小,基本就是象征性的装饰;主楼和抱厦钩连答为双重卷棚顶。所有这些特征,均不同于晋中一带常见的舞楼形制。另外,这个舞楼竟然也叫“水镜台”。
几天前,我在六椽栿“趟水过河”发布的《泽州西河底汤帝庙》的博文中,看到了那座元代山门的铺作,其中在坐斗与第一跳铺作之间垫衬着一个方尖形的小木件,我不认识这个小玩意儿。“趟水先生”告诉我说,那叫“实拍栱”,是早期(大致在元代以前的)木结构中用来起“稳固”作用的构件。并且他还告诉我,这种很少见到的“小玩意儿”最典型的实例,在平顺回龙寺正殿前廊下的铺作中。
于是我找出了平顺回龙寺正殿的图片看了看,上面确实有这个小东西,而且很明显的是:它的存在增大了坐斗和第一跳铺作之间的接触面,确实能起到稳固的作用。不过我觉得,除了这个作用以外,它好像同时增加了铺作的高度。不管怎么说,我是认识了这个“小东西”!
然而更加意外的是:当我浏览平遥大关帝庙舞楼的照片时,再一次看到了这个“小东西”,而且非常多,每一组铺作下都有!当时我拍照时,确实看到了这个东西,但是没特别留心,只觉得它是“变形”的华栱。呵呵,谁知道它居然也是一个单独的构件。
【前台影壁】
不过很遗憾,尽管大关帝庙现在已经基本空置了,却被锁的很牢固,窗户也钉的死死的,没有拍到梁架的照片。不过也许不遗憾,大概崇宁殿里面也扎了顶棚了吧?舞楼破成那样子都扎有顶棚。
崇宁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规模巨大。前檐下柱头和补间均设斗栱,而且包括角柱在内,铺作一样:柱头锋利、平板枋和阑额高厚规整、铺作(无华栱和横栱)雕刻华丽,这些均不是早期木构的特征。但是后檐耍头下的坐斗(无横栱)却很朴素无华;从山面外侧拍到的中平榑和下平榑下,也有古朴的坐斗,但是也没有横栱。不知是后来锯掉了,还有本来就没有?
【中平榑构制】
【崇宁殿琉璃】
从外观上看,平遥大关帝庙的主要木构特征确实属于清代形制,但是细部却残留着一些早期特征,诸如平榑构制和后檐铺作,特别是那个“实拍栱”的存在,至少说明清代维修时,它就存在着。当然,没有明晰的梁架照片,一时还不能判定,不过至少说明她元代以前就有了。
平遥大关帝庙的修缮早在至少10年前就确定了,舞楼前的脚手架也成文物了,却不见动静,看来还是“资金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