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之旅(二)
文/欧怀琳
第一部分:十年前后(二)
七,苦力贸易
当我们回顾汕头的发展史,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苦力运输的问题。很多人受到欺骗,在一个很狭隘的空间里,被运到国外,从事苦力劳动,劳动的过程还要被欺压。那么这些参与苦力运输的外国人,他们的良心就不会疼吗?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早期的苦力——劳工运输,其实不是唯独外国人参与。潮汕地区向外输出劳力是很早的事。1750年就有潮州人到马来西亚开采金矿[1]。1851年太平军兴,战火波及,潮汕地区的生活更加困苦,向外发展成为一个不错的选项,出洋谋生的很多都是自愿的。开埠后潮汕向外移民剧增,有近三分之二是自愿离开,只有三分之一属于苦力劳工[2]。
汕头开埠前成为苦力输出点是有原因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相继在其拉美废除奴隶制后,西方殖民者和当地政府开始引进中国苦力。在古巴,一个中国苦力的价格为125—500美元,而所有费用只需92—177美元,假设途中死亡率为10%,则运送300名中国苦力,可获取6150—81900美元的净利。也就是说,苦力移民商可以从每个中国苦力获利20.5—273美元。运往秘鲁的利润更高,同样运送300名中国苦力,可以获得43975—84475美元的利润,人均146.6—281.6美元。与之相比,1845年从非洲安哥拉贩运500名黑人奴隶到巴西,所能获取的利润也只有15300镑,合68000美元,人均136美元。
苦力
巨大的利润与监管的缺失,使苦力移民的组织者无视运输船只的条件和苦力境况,导致出洋苦力海上大规模死亡事件频发。1850年,英国“蒙塔古夫人”号上的中国苦力死亡事件,震惊了英国社会,英国政府改变了不直接干预苦力移民的政策。1855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中国乘客法案》,对装载20名以上亚洲人、超过7天航程且从香港出发的船只和从任何中国口岸或沿岸100英里范围内出发的英国船只的中国苦力运输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对违反该法案者也规定了诸多惩罚措施。更高的标准与严格的监管挤压了商人的利润,致使英属西印度中国苦力的价格提高,招工进展不顺。另一方面又将非法苦力移民活动驱往缺乏监管的澳门、汕头等地。使汕头的苦力运输数量大增。[3]1852至1858年,从南澳和汕头被掠运出洋的苦力约4万人。
八、漂流记
1850年后,英国出台苦力运输船只空间的安排,每船运人数目大减,为了规避这个法律,英商美商开始移师当时尚未开埠,不受英国条例规管的汕头。当时的美国的中国领事事务乱成一锅粥,小巴德列在厦门领事的职位上被除名,然后又再被任用。1854年小巴德列的离开政圈,未尝不是一个好事。
为了生活,小巴德列加入厦门德记,参与到苦力贩运中来,并在1855年后开始经营厦门德记在汕头的苦力运输以及在汕头的进出口贸易。这个时期潮汕人的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这个主要由华人进行,外国人一时还插不上手,小巴德列的工作更多的是安排运输福建以及客家人运往南美的西班牙。这个工作除了安排人员,准备文件,还要连联系船只,保险,保障一路安全。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小巴德列还把原来美国领事馆的翻译陈玉嘉带到汕头。当时潮闽语言上的分歧还没有现在那么大,所以闽籍并不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小巴德列累积资本的时期,而小巴德列和老巴德列之间依然保持联络。在通过香港中转二人的信件往来,沟通消息。
八.一、小金库
小巴德列这个时期赚了多少钱?
小巴德列当副领事,估计是有工资的。老巴德列1857年当宁波领事年薪是3000美金,副领事少一半也有1500.小巴德列1850年到1852年间当任厦门副领事,吃住都是美国政府供养,三年下来也有4500美金的存款。
从事苦力贸易的厦门德记利润丰厚,给员工的待遇也非常不错。厦门德记1869年的工资是每月250美金,加上每年200到800美金的红利[4]。每五年还有一次回欧洲的机会。所以1859年小巴德列的总收入是12000美金加上红利,这个我就按一年红利500美金算,那就是14000美金。除去日常使用估计能省下一万美金的存款。
加上平时自己再拉点小生意,赚点佣金,我估计1858年时小巴德列手头起码有两万美金的资本。
八.二、商业活动
那么小巴德列会做什么小生意呢?一个可能是船代,联系船只出口汕头的货物到上海、厦门乃至泰国新加坡等地。根据小巴德列给美国的报告,1860年汕头进口的产品有豆饼、各种衬衣、棉纱、甚至还有美国的斜纹布(AmericanDrill)和铁锡。纺织品可以来自已开埠的厦门或上海,甚至香港,而锡则来自马来西亚,是潮阳锡器的重要原料之一。(这里的出口,不是指现代观念的离开某国的外销,当时的意思是离开汕头这个口岸的产品,因此其实也包括内销。)
报告进口部分
1860年前,豆饼是汕头的最大宗进口,鸦片进口还没被合法化,数量其实不高,1860年通过容克船(红头船,Junk)运入汕头的鸦片只有71箱,而外国人运进来的也只有三千多箱。这个记录同时说明1860年前,部分红头船已经改在汕头港进出。
红头船的鸦片和铁锡数量
当时豆饼产于北方东北地区,利用压制大豆油留下的豆渣压成一个一个圆形的大饼,再运往南方厦门和汕头。豆饼是种甘蔗的肥料,有时也会用作动物饲料──在粮食短缺时人们甚至吃豆饼充饥。有部分豆饼甚至会运往台湾。光绪年间台湾盐水港船户林德兴就从汕头运入豆饼1500片[5]。
至于出口,则有纸,薯粉,鞋、糖、蔬菜、蔬菜烟草和粗麻布。纸,薯粉,鞋、糖、蔬菜之类应该是出口到国内外潮人聚居点,例如泰国马来等。也就是说1860年以前我们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潮人商业网络。而粗麻布则比较有意思,除了当包装袋出口台湾外,还可以当鸦片装箱的包装。
报告出口部分
我们发现1860年的记录里,进场口货物的数值,除了糖和豆饼,数值都不大,一年的总额也就一千到三千多美金。1855年时期的进口额会更少,所以小巴德列完全可以自己在汕头进出口这些货物。毕竟他还有一个翻译,联系潮汕的买家并不困难。
除此之外他可能还会买地,作为自己货物的仓库。
正当壮年的他,免不了还会有什么拈花惹草的行为,赚到钱后还少不了要衣锦还乡,回下美国,顺便再拉点生意,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九、衣锦还乡
大概在1857年底,小巴德列带着上万美金回到美国寻找商机(一万美金相当于现在三十来万美金,接近二百万人民币了)。来回路程其实很远,几乎等于绕地球一个圈。因为汕头也有进口铁器,到了家乡康乃狄克州,小巴德列去拜访了当铁匠的格林家(Greene)寻找合作机会。不过这个生意并不成功,三年后的1860年,汕头进口的铁器才值四千多美金。在美国转了一圈,发现不了商机,小巴德列在1858年初回到了汕头。
汕头美国距离
商机没发现,小巴德列倒是收割了一枚迷妹。1857年,小巴德列已经快三十岁了。腰缠二百万人民币,在康乃狄克当了一回土豪。要说这格林也是美国的大家族,不过康乃狄克的格林家并不显赫,生了八个子女,一家负担不小,二女儿爱丽丝才十二三岁[6]。
时近圣诞,小巴德列甚至还给格林家上下准备各种新奇的礼物,带着格林家的女孩子们周围去玩,去购物。小巴德列挥金如土,自然是格林家的最大嘉宾和常客。小巴德列毕竟周游列国见过世面,和中国的各级官员,来中国的外国商人谈笑风生过,算得上见多识广。有空还和他们分享一下在中国的各种奇异见闻,所以在格林家人的眼中小巴德列的风度翩翩,与当地人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和小爱丽丝的同学或同龄人比起来,小巴德列简直就是天神的存在,小巴德列从此在爱丽丝的心里扎了根。不过小巴德列或许并未留意到这小女孩的各种心理变化,虽然当时十五六岁的美国女孩好多已经嫁为人妇了。
十、内幕消息
1857年当小巴德列身处美国时,小巴德列的养父当时已经担任宁波的美国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第八代额尔金伯爵率军北上,和宁波的老巴德列相见,对老巴德列青眼有加,力邀老巴德列随军北上。老巴德列由此得以参与英美两国的机密。
额尔金是英国的老牌贵族世家,当时的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印象并不好(现在也不见得好),认为他们就是一群乡巴佬,是低劣种族。能被额尔金赏识,这是一件值得写入墓志的大事,后来老巴德列的讣闻果然对此大书一笔[7]。
1858年初,小巴德列再次回到中国,发现德记另一好苗子李质逊(T. W . Richardson)。李质逊自1855年到香港,然后漂流于广东,1857年才加入厦门德记,开始负责台湾业务,这个业务当然也包括从汕头向台湾进口各种产品。因为这个关系和汕头的小巴德列就要李质逊和经常沟通合作。这为后来两年后两人合作开办德记汕头提供了条件。
同年中美签订了开放汕头的《天津条约》,不过条约要两国签字后才能生效,文件送来送去,还要审批,这不是一天半月的事。老巴德列“无意间”向小巴德列透露了汕头即将开埠的消息,小巴德列于是透过翻译陈玉嘉加大了在汕头买地的力度,最终成为外商在汕头最大的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