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图]当摄影成为生活 他找到了身边的宝藏
【摄影 李佑喜 评图 杨 徽】读李佑喜先生的作品如饮醇厚的陈年好酒,要慢慢的品,会品很多令人回味悠长和纯正。
梦想与现实
娘
书中自有------
霾中坚守
午夜梳妆
进城
回望
望风
夏日
老城印象
生计
做营销传播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观点:产品即人品,商道即人道,用来形容艺术,也很贴切,透过作品看见人,个性独特的背后,是需要忍受或享受孤独、寂寞的,看得出李佑喜先生的主见和坚持、清醒与自信,我想正是源于他在孤独中思考,沉淀内涵,凝视生活的本质;在寂寞中坚守,积累修为,彰显自我创作主张。这些题材取自于本地,聚焦于百姓生活,或有情、或有意、或有趣,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寻常之中见社会烙印,从春夏秋冬更替中见人际变迁。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看似不经意,其实很刻意。相信时间越久,社会和史料价值越大。
时下,有些摄影人言必构图,光影,喜欢跟风、随大流,挤热景、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技巧,譬如为了构图完美雇人到湖中打渔撒网,还燃放烟饼制造烟雾意境…而这样的模式,能打造出怎样的摄影者?能产生怎样的独立作品?充其量有可能的幸运光临而已。拍什么最难?拍普通人最难,拍身边的生活最难,拍出人性最难。真正的大师拍人居多,特别是拍普罗大众的。国外有这样一种刻意的摄影培训练习,老师带一批学生创作,老师会带和学生等同数量的圆圈,老师随意丢圈,每圈一处就是学生的创作地,能在这样的圈地里拍出满意的作品才算合格。这是一种严苛而有效的方法,不亚于带着镣铐跳舞,但会训练出与众不同的发现力、观察力和表现力。
李佑喜先生将地点与题材的自我设定,也是拍摄难度之所在,相信也是自我加压的一种刻意练习和专业素质的修炼,影像的思想力、把控力,转化力自然也得以不断提升。布列松说过,一张好的照片就是摄影师的眼睛、头脑和内心成为一线的时候产生的,就像射击时候通过准心瞄准靶心。他能捕捉本土身边那些一般人不曾在意的人物与场景,包括那些漠视的细微,忽视的熟悉,邂逅的陌生。街拍也属纪实的范畴,他的街拍作品影像是鲜活的、生动的,深刻的,亲切的,带着百姓浓郁的生活气息常德鲜明的本土味道,表现既有新闻纪实式的要素,又有电影纪实式的观念,还可组合成电视剧式的情节故事。久而久之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从每周一片,到每天一片,天天都是365,引起公众的频频点赞,关于好作品有很多的评价标准,而最重要的是能走进心灵,引发共鸣,这是我们应时刻铭记的法则。他让人们从微小的生活细节中体味人间的悲欢,从特别的瞬间里感受生命的力量,从趣味的情景里触摸社会的脉搏,让人们为之感染、为之感动。
当然,对于街拍,最有吸引力的深度专题更值得我们期待,让真实与艺术更加水乳交融,我想李先生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候
雨夜生意
仪式与形式
小贩午饭
家长里短
邻里之间
广告人
该歇歇了
转场
城市清道夫
【另眼微访】我有故事你有酒来共享快乐
【杨 徽】1、拍作品,决定你按下快门的动机和因素是什么?
【李佑喜】 我觉得一张片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记录类的东西大多稍纵即逝,不可复制,也许受过去做新闻职业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我按下快门的标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出现场场景的价值高低,这里所说的“理解和判断”我觉得与文化功底和个人的处世阅历有很大关系,同样的场景也许有人觉得它不起眼、无价值,但是你去综合判断之后也许会觉得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它本来的含义。
【杨 徽】2、拍身边的日常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佑喜】 这些年我拍身边的日常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也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见证了城市街巷的变迁,更感受到了城市街巷文明、文化的种种魅力。于摄影角度,这些年我参赛拿奖的作品都出自我的这类街巷随拍。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优秀作品《人·车·生活》就是全来自街巷抓拍。2017年我与本土自媒体----白狼传媒圈公众号尝试性的在微信上联合推出了整整一年《街巷拾零》街巷片,当地纸媒和新媒也推出了我的专版、专题刊发我的街拍系列,因片子接地气,生活气息浓,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反响极为强烈。
希望我这些年拍的街巷题材片能够像一壶美酒,会越陈越香。
【杨 徽】3、你今后摄影的走向有哪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