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成器”之前,往往要吃3种苦,家长别“心软”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法长期陪伴孩子,就会在物质方面尽可能满足子女的需求;
也有很多家长,因为宠爱孩子,会给孩子营造一个非常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
这些行为,都是人之常情。毕竟,天下的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有时候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种“有求必应”的方式,究竟是“爱”还是“害”?
在我国民间,很多小孩都喜欢看《西游记》。
但有多少家长对孩子说过:唐僧师徒求取真经的道路,就是一条吃苦之路。
《西游记》中有句话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一个人如果在年幼的时候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砺,长大以后又怎么面对生活中的麻烦,成为真正有出息的人?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孩子在成器之前,往往要先吃三种苦,作为家长,尽量别心软。
独立的苦
曾经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姑娘,每次吃完饭总想帮奶奶收拾碗筷,但奶奶总会大声喝止:“放在那儿别动,一会儿把碗摔了,看我不好好收拾你!”
从这件小事来看,3岁的小孩已经有了独立意识,自发地想去分担家务。但家人的做法,却阻断了她的独立意识。
人这一生,尽管会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但本质上还是自己一个人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麻烦。
而这种能否独立处理事情的习惯和能力,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
《增广贤文》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试着营造“独立意识”这种家风,孩子就会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来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才能百折不挠、独当一面。
失败的苦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顺风顺水,难免会遇到逆境和失败。而一个人面对失败、摆脱逆境的能力,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商”。
逆商高的人,即使是遭遇失恋、创业失败、工作出现难题等等困境,也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重振旗鼓、东山再起。
而那些没吃过失败之苦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而否定自己,可能会因为一次比赛输了而认为自己不如人;甚至会因为零花钱没有同学多而感到自卑。
《小窗幽记》里讲: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同样的道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吃过失败的苦,一旦遭遇小小的失败,就一蹶不振,仿佛天都塌了一般。如此一来,孩子又怎么会成大器?
读书的苦
明朝名臣于谦曾经写过一首名为《观书》的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大概意思就是说,书读得多了,内心就会更干净纯洁,脑子里的创意和想法也会像活水那样,源源不断。
有很多老师总会对家长说:“你家孩子非常聪明,就是读书不用功。”
可作为家长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不肯用功?既然聪明,为什么要浪费如此聪明的天赋?
说到底,家长就是要在家庭教育的细节中,懂得恩威并施、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读书的好处,吃读书的苦。
多读书未必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更深刻的思想,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话语权。
写在最后
史书《盐铁论》中说:“任大者思远,思远者忘近。”担当重任的人能深谋远虑,深谋远虑的人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
教育孩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心软”而让他们生活在舒适区里。
不吃苦的人,是很难成器的。家长要学会让孩子去“吃独立的苦、失败的苦、读书的苦”,孩子才能受益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