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作者心语

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更不是回应曾经的质疑。而是凭良心做事,重点是告诉我的子孙后代,如何做人。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我人虽然到了工地,但对母亲始终放心不下。那时还没有条件使用手机,所以每隔五六天,我就要到义津去一次。就这样,老洲-义津,义津-老洲,一时间成为我的专用热线。有时和监理部钱主任请假,有时就请同行们辛苦一下,分担我的一点工作职责。好在都是水利系统的老人,这点方便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和阻力。但我应该自知自明,做事不能过分。
那段时间虽然很辛苦,但似乎有种精神寄托,不觉得累。这期间,我特意去了趟铜陵,把母亲的病情通报给她的姨侄吴照武。他是二姨妈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得到过母亲的帮助,求学期间在我家住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向他通报,主要想他去看看母亲,二来也是出于对他的尊重。但结果他可能因公事缠身而未能成行。
到了六月底,接到老哥芳枝的电话,说母亲病重了。我情知不妙,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安庆。为什么不直接到义津?主要是筹钱,因为我深知,母亲用钱的时候到了。
此时我已退休,找原单位借钱已不可能。我找到了安庆监理分部的钱主任,说明了理由。钱主任哼哈了半天,没有答应。理由是:我们从未给任何人借过钱,大家都是应聘而来,意思是钱借出去有风险。此时,我又玩起了“低盘”。说,大家都是老同事,知根知底,还怕跑了不成。我退休了,不在单位了,不像以前有困难可以找单位。现在,唯有监理分部才是我的靠山,如不出手相帮,这道坎我就迈不过去了。您也不要害怕钱借出去了收不回来,我的工资不是攥在您手里吗?经我这么一说,钱主任松口了。问:准备借多少?我说,两千。因为我身上还有两个月的监理工资未花,加在一起,共计有六千多元,心想,办理母亲的后事应该问题不大了。
当我赶到义津时,母亲的情况的确非常严重,已处于昏迷状态,意识全无,我站在她的面前她没有任何反应。据三姨妈说,已有两天多滴水未进了。我用手摸摸她的鼻孔,仍有轻微的呼吸。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我的老伴,大孩子许红兵,二孩子许志平;小姑爷,小姑;三姨妈,大表姐;芳枝和他的爱人杏芝小嫂;大桥头埂的大姑爷,大姑,阮孟兰,吴义权;表爷王良贵;亲戚赵成玉,赵昌龙;许氏家族的许建忠,许建国,许其家,小奶奶;日夜值班,不离母亲左右。还把大明庄的二表娘请来烧饭,并操办答谢丧宴事宜。
公历一九九九年七月五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日)晚九时十五分,母亲怀着诸多的不舍,在众多亲友的陪伴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八十二岁。
当晚,向亲戚朋友发丧,有电话的用电话,无电话的请人送信。
第二天上午,老屋门庭若市。先让的,杨湾的,许氏家族所有成员,大明庄的,本街的街坊邻居,父亲的生前好友,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母亲的亲戚、好友……共约百余人,纷纷前来,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五十九岁的我也一直用大礼答谢。有送丧事礼金的,香纸鞭炮的,还有送花圈的。现场哭声阵阵,鞭炮轰鸣,气氛庄严而肃穆,悲伤而低沉。我的心情也陷入到无限悲伤和痛苦之中!
寿材早年已经做好,是我开车从祁门山里运来的杉木制成,人称“十二圆”。又用生漆漆好,比父亲用的寿材还大。还同时买好了表纸、鞭炮、香,还礼用的白毛巾、寿碗、香烟,做孝帽子用的白老布等等。
第二天下午,丧礼按义津风俗隆重举行。母亲的寿衣用的是七领五腰,请三个道士念经,超度亡灵。扎了一幢纸屋,楼上楼下,还有纸人纸马。我打着破雨伞,在干兄赵成玉陪同下,到塘边捧头起水……。一时间,木匠,裁缝,也纷纷忙了起来。下午三点多,母亲进材了,这是我和她的最后诀别,从此我们将阴阳永隔,那种钻心的痛,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道士念经直到夜里十二点才结束。道士念了好几个小时的经,他的经文倒也文采飞扬,充满人生哲理。既有对逝者的追思,又教世人如何做人,听得我潸然泪下。期间,众亲友和母亲周围所有的亲人,在道士的指挥下,绕棺木而转。
当晚,我一夜未眠,为母亲守灵。
又派人前往吐秀山,联系坟山的主人伍家干爷,决定第三天由当地生产队派员到义津,抬棺出殡,前往吐秀山安葬。并安排中午在伍家干爷家里办一顿伙食,招待抬重的劳力和修墓挑土人员,力资另付。
第三天大清早,吐秀山抬重人员七八个人准时到达。二表娘半夜就起床,把早饭做好,所以人一到就立即开席。同时,每人配发孝帽一只、白毛巾一条、寿碗一个、香烟一包。
这次出殡不像父亲,由下街逆水而上。而是由小哥芳枝找人疏通,改由下隔壁的中街菜市场进入正街街心,逆水而上,这样可以缩短行程。
义津街的父老乡亲,像尊重父亲一样尊重母亲,早早买好鞭炮,为母亲送行。当灵柩到达每家门口时,鞭炮声立刻响起,二孩子许志平代我磕头致谢,我则捧着母亲的遗像,含泪前行。
那年的水很大,通往吐秀山的路全部葬身水底,没办法又请了一条大木船,运送灵柩至吐秀山对岸,最终到达吐秀山墓地。
葬坟同样有一套乡规民俗,我就不一一细表了。母亲和父亲合墓于一处,从此,老夫妻俩仍相依为伴,在阴间继续争争吵吵,过着清贫而又快乐的生活。
下午三点多,葬坟结束,我最后一个离开墓地。此刻做儿子的我,真是百感交集。老父亲,继母,还有早年仙逝的母亲,爷爷,奶奶,都长眠于此。这里,既是我的伤心之地,又是我永远牵挂的故土。
我不记得如何回到老屋的,到家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二表娘正在厨房,紧张地进行锅碗瓢勺交响曲,因为晚上要宴请送礼的客人。记得当睌开席两桌,第二天中午两桌,路远的就没有办法宴请了,只能用其他方式表示感谢。
第二天中午的宴会散席后,曲终人散。我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心里空落落的。望着母亲居住过的老屋,使用过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一个从未号啕大哭过的男人,竟放声大哭了起来。老父亲走时,我也没有如此伤心过。
小哥芳枝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边,极力劝我不要悲伤。说我对得起老人家,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
第二天上午,我坐义津到安庆的直达班车,返回了安庆的家。只带回一床母亲使用过的棉被,留作纪念。其余一切坛坛罐罐,轻重物品,任由帮忙的亲戚朋友们瓜分,只有那座空屋,留作我心中永远的纪念。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

  • 秀山走秀

    秀山走秀

  •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54】钱金川||母亲的岁月(散文)

        主编:非   鱼 母亲照顾生病的父亲已多年.每年回家见到越发苍老的母亲,从以前还能看到几缕黑白相间的头发,而今年回家帮母亲理发连去年的几缕黑发也无了踪迹!已经全然花白.母亲面颊的老年斑沉积得越 ...

  • 【在人间】张爱芳丨割不断的父爱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割不断的父爱 □  张爱芳 / 文 儿时的记忆总是很清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六周岁前的我总是黏着父亲,许是因为长相和走路姿势像极了父亲的缘故吧,较之姐姐,父亲对我也是格外地偏 ...

  • 回眸岁月 • 照片中的母亲

    回眸岁月 · 照片中的母亲 作者:张茹帜 原载美篇:善眼看世界 上图中间一排左起第一是我的父亲, 前排右起第一是我的母亲 前几天"天下孝义人"<解放前的孝义医疗事业>一 ...

  •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上)

    作者心语 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更不是回应曾经的质疑.而是凭良心做事,重点是告诉我的子孙后代,如何做人. 继母的最后岁月(上) 一九九九年的五月,我在枞阳上下八甲江堤任工程监理.那天突然 ...

  • 义津往事|先让,我最美的第二故乡

    我和先让村结缘是在和老伴结婚之前就开始了.因为继母是先让村人,先让村有她的许多亲戚,其中和二姨妈(吴照宽)家来往最为密切. 大约十二三岁时的样子,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到先让村的二姨妈家待上几天,除品尝小 ...

  • 义津往事(13)|故乡鱼多

    鱼,是义津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忘记了义津的鱼,就不能算正宗的义津人. 在我的记忆里,义津街上的鱼总是很多很多,特别是下半年,鱼多得常常都压断了街. 试问义津鱼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源自周围一汪清波里. ...

  • 义津往事(14)|故乡端午节的龙船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每到端午节,我就想起故乡义津那划龙船的锣鼓. 端午节,义津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粽子飘香,艾草遍布,雄黄酒醉人,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小镇呈现在一派繁忙祥和的热闹气氛之中.而 ...

  • 义津往事(15)|父亲的黄烟

    作者提供的父亲照片 父亲的黄烟 --谨以此文纪念天堂里的父亲 作者:许芳林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大约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便被大伯带到桐城县的孔城镇,学做刨黄烟. 孔城到老家义津镇,大约有四十多里 ...

  • 义津往事(16) | 故乡的小猪贩子

    各位朋友,您还记得故乡挑小猪的吗?他们那卖小猪的吆喝声,也曾是故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小时候,家里每年都养猪,年一过完,继母必买一头小猪回家,精心喂养,比伺候儿子还用心周到.惹得我和妹经常嫉妒,我们的待 ...

  •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钱华萍 供图 三月三,蒿子粑 作者:许芳林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三月三,是鬼节.这天只有吃蒿子粑,才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 难怪正月一过,义津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借磨子,磨点 ...

  • 义津往事(10) |我见过两种不一样的大兵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 ...

  • 义津往事(9) | ​义津,曾经有位苦命的女孩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