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文化下的我们要如何自我翻身?

文/南鸢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思凡

都说中国人好面子。

其实,并不只是中国。世界各个地区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面子”心理。“面子”的背后其实是“耻感文化”在作祟。

在东亚文化圈中,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国家有中、韩、日,羞恶之心恰是儒家文化中人性的基本特质之一。

如《孟子》中就将“羞恶”之“义”作为人之天性四端之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个人懂得了羞耻,才能行“义”。

孟子认为一个人丢弃了羞耻之心才是真正的无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内观己心

《说文解字》中“耻”有“羞”、“辱”之意。

羞耻感几乎伴随着人的一生,如考试败北就是心中与人不及的耻感。

为什么很多人要去抢一份自己不喜欢的,但被大众认为稳定的工作?因为在他们眼中那是铁饭碗,安稳的工作的背后代表着阶层的稳定和应有的体面。

为什么会被催婚?因为一种圈子中的统一价值观不允许你跟别人不一样,人们认为没有结婚肯定与成功的人生沾不上边。

生活中许多让人感到羞耻的,都是与他人的比较。它是在一种伦理关系中的发生现象,也就是因外在的目光引起的良心不安。所谓“撑门面”就只是给外人看;“家丑不可外扬”,好朋友就是一起说别人的坏话等等,都是一种圈子文化的表现。

这是人们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有一套彼此承认的价值观。而如果有人背离这种价值观就会受到侮辱。交朋友或者婚恋要求的“门当户对”亦是这种心理,彼此之间不用感到羞耻,“高攀”就是要逃离原有的圈子而被指摘所受到的屈辱。

外察世界

有人认为日本就是一个“耻感社会”,他们的“耻”是对内的,也就是靠自己的自觉性来进行自我监督,即使没有人监督依然会有很深的耻感。

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介绍了日本的“四十七士”的故事。

主君浅野侯受了吉良侯的奇耻大辱后自杀,他的家臣要为他报仇。武士们为了给主君报仇,不惜卧薪尝胆,花费巨大代价,最后杀死了吉良侯。这四十七士成为了日本的英雄,日本人认为他们代表了日本的精神。

本尼迪克特写道:“日本人眼里,失败就是侮辱,一定要以拼死的暴力进行报复。”

启迪多元思维

西方的创世神话中,将人与神分别开来的就是羞耻心。

亚当和夏娃受撒旦的蛊惑吃了苹果,开始有了羞耻心,懂得了男女之别,用树叶遮蔽下体。最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从此下落为人,但他们与动物又有所不同,因为动物没有人之丰富的精神,没有羞耻心。神也同样没有,因为他们都不如人这般具备身与神。

舍勒认为,羞感主要是对于身体而言的,而非精神。他着重于人的性羞感而言。一个人只有作为拥有自身的个体时,才有羞感。比如冲进大火中救孩子的母亲,只有在救出之后才会发觉自己没有穿衣服,此时才有了羞感。模特亦是如此,在作为一件艺术品被观摩或者描绘的时候,她不必有羞感,只有她回到自身个体而非模特时才会感到羞赧。

毋庸置疑,人的羞耻感不分文化、地域,因为这是人的天性。西方人对羞耻更多地来源于“原罪感”。

那么,“羞耻感”与“原罪感”有什么区别?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罪恶感则不是这样,罪恶感发自个人的灵魂深处,受他人责难才知羞耻。”

我们可以理解为,羞耻感是由外向内的一种牵制力,而罪恶感则是自我内在所生的“愧”。

正心正举

羞耻感会让人恐慌、害臊,想要逃离。它是一种良心上的刺痛,许多人选择逃避羞耻,因为它难以忍受。

人的认知力不足会体现在其统筹能力与行为缺陷上。对于羞耻心,我们只有很好地认识它,才能在保有羞耻心的基础上,不因羞耻之难忍而放弃行为上的改正。

那么,如何正视我们的羞耻心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害臊与不安,却不知这就是一种羞耻的表现。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人前表现自我,害怕与人不同。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羞耻心。

拨迷见智

一个人的羞耻心过重,就很难放得开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偶像包袱”。

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监督,羞耻心越重的人,其自尊心和道德感也就越重。总感觉有人监督,总害怕家长、老师,甚至一切的权威,而不敢往前迈步与自我挑战。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会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耻感文化,它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生而为人,我们也必将承受它。一个无“耻”之人,必将作恶多端。因为丢弃了羞耻心,没有了来自良心与道德审判的人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小人而无忌惮也。”

开启自在之门

我们常说,在哪里失败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爬起来”就是要求一个人要有面对自我的力量与勇气。因为糟糕的经历耗费人的身心神,总让人不愿意回想,但如果不去总结失败的经验,或者,不去看清自己哪里不足,我们还会再次跌倒。

糟糕的人和事其实与他们本身无关,而只关系到它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照见。也就是我们要以什么态度对待它们,并从中学习些什么。

一个社会的容忍度有它的上限和底线,一个人也必须如此。如果连自己的良心都不敢面对,那他将毫无底线,无所不为了。

我们的羞耻心在不断提醒我们做人的原则与底限的同时,我们借它来读懂我们内心的轨迹。我们总是因为什么而害怕,或者说面对什么的时候而感到耻辱或者不安。那正是我们的弱点,也是我们所要修复的地方。

如果我们把成长的经历都看作是自我不断强大的一个个连接点,那么,因失败带来的耻辱就会变成我们前进时的镜子,以及值得感恩的过往体验。

·end·
(0)

相关推荐